网站首页
毕业设计
论文选题
关于我们
管理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金融证券论文
法学论文
计算机论文
MBA硕士论文
艺术论文
财税论文
公共关系论文
理学论文
工学论文

大班幼儿常规教育的行动研究

2022-02-12 08:47 960 浏览

摘要:幼儿园常规教育对幼儿自身发展有着重要价值,可以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及初步认知和内化社会行为规范,同时对教师进行班级管理也有帮助。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幼儿园班额过大的情况下,直接影响着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的秩序。

本研究的研究场域为太原市的B幼儿园,以该园大班幼儿作为为研究对象,与班级教师组成行动研究共同体,综合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对该班常规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在以建构主义与行为主义为主的理论指导下,使用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探索改进班级常规有效策略和方式。

研究者主要从提升教师常规教育能力、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与幼儿共同制定常规、多元的常规教育方式、家园合作五个方面来实施计划。首先,转变教师常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明确班级教师的职责分工,把握好过渡环节。其次,调整教室空间布局,改变集体活动的座位,创设与常规内容相呼应的物质环境。再次,组织家长开放日活动和家长会,从家园协同教育中使常规教育得到延续。最后,组织一系列常规重建活动,建立幼儿真正需要的、合理的常规。

本次行动研究有效的改善了该班幼儿遵守常规的情况,并且提升了教师的常规教育能力。在对行动研究的过程进行归纳分析后,总结出了以下常规教育有效的建议:幼儿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常规教育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常规,重视幼儿主体地位,加强幼儿对常规的认知,采用多元的常规教育方式,注重常规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加强家园联系提高家园合作效率。


关键词:大班幼儿;常规教育;行动研究


目录

摘要I

一、绪论1

(一)问题的提出1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2

(三)概念界定3

(四)文献综述5

(五)幼儿园常规教育理论基础10

二、研究设计12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12

(二)研究方法13

(三)研究过程14

三、行动研究的准备15

(一)常规教育的现状调查15

(二)行动方案的总体设计25

四、行动研究的实施27

(一)探索实施阶段27

(二)调整实施阶段36

(三)巩固提升阶段40

五、行动研究的总结43

(一)行动研究的效果分析43

(二)行动研究的欠缺之处47

六、结论与建议48

(一)研究结论48

(二)教育建议50

七、研究不足与展望55

(一)研究的不足55

(二)研究展望56

参考文献57

附录60

致谢69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实践中的现实困境亟需解决

笔者9月入职实习园的园长助理岗位,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巡班,注意到该园大班常规特别不好,教室里一天到晚都是闹哄哄的,充斥着孩子们此起彼伏的声音和教师的“咆哮”声,生活活动无秩序,学习活动效率低下,一节集体教学活动要上近一小时,如果是操作性比较强的比如美术烘焙等活动的需要花费整个下午的时间,进餐、午睡、离园等环节花费时间比小中班还要长,老师们一天工作下来也精疲力尽。个别幼儿在一日生活的几乎每个环节都表现出不遵守秩序,比如排队时推挤、使用材料时争抢、他人发言时插嘴、午睡时制造噪音……教师批评制止时,根本听不进去教师的话,直逼的教师发火凶他。

于是笔者寻找问题所在,这个班是由两个中班合起来的,中1班原有19名幼儿,2班15名幼儿,疫情后两个班复园人数总共只有24名,于是将两班合为一个大班,而其中1班的老师离职了,就由2班两位老师这个带合二为一的大班。据园长所说,主班老师Y,在带中班的时候表现很好,班级管理也还可以,但是现在人数变多了她可能有些力不从心了。

大班的问题我看在眼里,园长也是,不断的找大班老师开会,在强压之下,副班老师辞职,10月新入职的L老师脾气大嗓门也大,她与主班的教学风格、管理理念偏差也很大,导致班级管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园长对她提出意见,要求她不能用吼的方式来管孩子,但是她认为不凶怎么能管得住,在跟园长几次分歧后也提出了辞职,之后试岗的几位老师都被这个班吓的没有入职,尤其是班里两个“小魔头”男孩子。笔者从10月开始进大班帮忙,在此期间查阅了很多有关于常规教育、班级管理的资料,观察该大班常规教育的情况,初步分析出以下原因:一是由于两班之前有各自不同的常规,合班后幼儿对常规的认知和习惯不同;二是疫情期间太久没上幼儿园;三是常规本身存在问题以及教师管理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这个班级常规教育存在很严重的问题。最终决定由笔者、园长以及Y老师一起制定出一个方案,笔者担任大班的配班老师,共同整理班级常规。

2.幼儿园常规具有重要价值

(1)幼儿发展的角度

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他们的成长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需要渗透到一日生活和活动的方方面面。常规教育通过帮助幼儿形成生活、学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幼儿锻炼生活技能,汲取科学文化知识的和培养学习技能,同时还能加强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对幼儿未来的发展具有长远意义。1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是幼儿一生的财富,因此在学前期需要通过常规教育来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合理、规范的行为规则。

(2)从教师教育与管理的角度

当前我国幼儿园普遍存在班额过大,师幼比过低的困难,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培养良好的常规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教师班级管理的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活动的效率,减轻教师工作压力。因此,良好的常规教育对幼儿园和教师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1)通过在幼儿园的观察记录、访谈调查,对该大班幼儿常规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常规建设和常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科学合理的指导方法,与研究团队一起合作,进行参与式研究,制定具有可行性的行动方案并实施。

(2)分析本次常规教育的行动研究成效,包括:是否有效提升了该班幼儿常规遵守的行为,幼儿和教师分别有哪些具体改变与收获,据此来总结出有助于常规教育的措施,提出提升常规教育有效性的建议。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深入贴近幼儿生活及教师教学活动,运用观察法考察班级活动常规的具体内容、常规教育方式、幼儿遵守常规的现状等,对于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理论有一定的补充作用。同时,本研究从班级实际状况出发,总结常规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以建构主义与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运用行动研究法,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在实践中探讨有关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有效方式,在实施过程中运用相关的理论,制定了更加具体的操作模型,而研究结果体现出的教育方案的效果也是对理论的验证以及深化,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相关研究。

(2)实践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于一日生活明确规定幼儿园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活动”,同时对教师提出“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

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的要求。《2幼儿园工作规程》

提出“幼儿园日常生活组织,应当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合理的常规,坚持一贯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由于学前儿童尚处于“他律”为主的阶段,这些习惯的养成需要相应合理的科学的规范,让幼儿在良好的秩序中去适应并内化。本研究旨在运用于实践,为实践服务,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难题,同时可以为更多的幼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提供可借鉴的案例。

(3)研究的创新点

①研究内容方面

现有关于常规教育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幼儿园常规教育整体现状的宏观研究,或者是关注某一现状、问题进行研究,然后提出对策,至于对策是否有效果,缺乏后续研究。

②研究对象方面

已有研究多集中于幼儿园小班的常规教育,虽对幼儿园大班的常规教育实践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并不能很好的适用于大班的常规教育。对于即将进入小学生活的大班幼儿,他们即将面对的是比幼儿园更严苛的小学生日常行为守则的制约,要遵守小学的作息习惯和学习任务,因此对大班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常规培养,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以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变。因此,需要直接针对幼儿园大班进行常规教育的相关研究。

③研究方法方面

已有研究大都是通过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等了解幼儿在园生活、学习和游戏等方面的常规表现或违规情况,或者教师进行常规管理时教育方式的现状,在观察或调查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为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提供对策建议。而本研究在观察幼儿常规表现并分析原因的基础上进行行动研究,不仅仅是象征性的提出一些对策,而是要真正把对策落到实处,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探讨如何建立、维护、发展大班幼儿园常规,在实践中验证理论,从而总结最具有实操性,效果最好的对策建议。


(三)概念界定


1.幼儿园常规

《现代汉语词典》中“常规”是指“沿袭下来经常实行的规矩”,而“规矩”是指“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因此常规可以解释为一种沿袭下来经常实行的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3

国外学者MiLan等认为常规是将日常生活中各种活动按照固定的顺序来进行。4Cassidy和Eisenberg也持同样的观点,认为幼儿常规就是将幼儿在园每天都进行的活动按照固定的时间、固定的顺序进行。5Eisenberg在固定时间、顺序的基础上认为常规还包



括各个活动中和活动环节间的秩序。6Fieseetal等人指出常规是幼儿在与成人的交流中,按照成人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国内研究者大多将幼儿园的行为或活动规则称之为常规。刘焱认为常规是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祝士援、唐淑在《幼儿教育百科词典》中定义:幼儿园常规教育是指对幼儿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中的具体规则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9郑三元认为常规即需要经常遵守的规则与规定。王海英将常规看作是幼儿园中对“纪律”

与“规范”的特殊称谓,是幼儿一日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规范的总和。韩冬梅在其论文中将常规的概念界定为:人们在进行各种活动时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并指出要釆取固定的模式,逐渐养成相应的规律和习惯。李玉玲在论文中界定幼儿园常规是一种教育过程,以幼儿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经常使用的标准、法则和习惯为教育内容。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于常规的界定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集体生活制度的规定,主要指班级的纪律;二是幼儿个体的行为规范,涉及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习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

基于已有研究并结合幼儿园常规的指向对象与功能,本研究将幼儿园常规定义为:为确保幼儿园生活和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制定的,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需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

2.幼儿园常规教育

姚本风,樊竹均把常规教育看作是对幼儿进行正确执行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具体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教育。14李金英把幼儿园常规教育界定为:对幼儿进行一日生活各个环节具体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教育过程。15莫源秋,韦凌云等认为,幼儿园常规教育是对幼儿园中的幼儿所进行的规则教育,帮助幼儿了解和遵守人类社会生活常规的基础上,学会自我控制,从而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社会秩序。16喻琴将幼儿园常规教育定义为:在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环境中开展的,教师帮助和指导幼儿建立一定的规则,以保证幼儿在园日常、教学、游戏等活动的有序进行的教育。

本研究中将幼儿园常规教育界定为:指导幼儿有序执行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基本行为规范的教育过程。


(四)文献综述


1.关于常规价值的研究

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康德认为,保育和教化是人类所需要的,教育就意味着约束与训导。18康德认为,人需要纪律约束着,人的天性决定人具有太多作为动物的原始冲动,约束是禁止人们做出危险的举动,克制这些冲动。但同时他也指出约束是消极的手段,积极的、应该倡导的教育方式是训导。他认为违反规则是儿童缺乏服从意识,需加以惩罚,可以是身体惩罚或者道德惩罚。其中,道德惩罚是让儿童体验行为的后果。康德的思想深深影响着近代西方哲学,并且也为后来教育学的思想打下基础,现代有关后果使用等的理论研究都可以从他的思想中找到雏形。英国教育家洛克特别重视规则教育,并建议应该尽早进行规则教育,以通过反复练习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关于规则制定,他认为规则要控制数量,不能太多,但一经制定,必得严格执行,保证规则的遵守。19“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全面论述了他的规则教育的思想。赫尔巴特非常重视控制儿童的外部行为,认为人的意志是要通过对欲望进行克制中发展的,人的欲望具有反社会倾向,如果对欲望不进行压制,就难以磨练出真正的意志。20在卢梭的自由教育和福禄贝尔自然教育理论的影响下,蒙台梭利提出了具有颠覆性的纪律教育概念。她认为:纪律必须在自由中习得,建立于自由至上的纪律才是有效地,是积极主动、发自内心,并且持久的。而传统的纪律观仅仅将纪律视为教师用以维持教学秩序的手段。老师们用一系列威胁、恐吓、惩罚等的方法来压制儿童的天性,摧残儿童的心灵。21皮亚杰在其《儿童道德的判断》一书中提出道德建设包括两个基础:纪律和规则,肯定了常规培养促进着幼儿道德的形成。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学说能体现出我国古代时就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提倡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此外,孔子的思想也处处都流露着对内部约束的提倡,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等。


当代教育思想中,规则教育的重要性同样引起来研究者的重视。刘焱认为通过常规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加快熟悉幼儿园环境,学习如何进行集体生活以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从而有利于维持班级活动的秩序。23虞永平指出,建立幼儿园常规是幼儿一日生活和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在保教人员组织班级活动时利用常规来维持活动秩序。24张燕认为常规是教师维护教学秩序所使用的手段,同时也是能够促进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25郑三元认为,儿童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关系着他未来生活的幸福和事业的成功,因为儿童在社会适应过程中,这两方面是基础性的能力。26王新洁研究发现,在幼儿园中常规行为表现与同伴接纳呈正相关,因此她主张良好的常规执行能力可以提升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从而对幼儿的情绪情感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都有积极影响。27肖夏的研究也得出同样的结论,常规行为表现与同伴接纳呈正相关,并且也与社会偏好存在正相关关系。28

从以上众多教育学家和研究者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人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下,都不约而同的重视着规则的价值,只是教育的方式有所不同。常规作为幼年阶段需要遵守的规则,价值通常被聚焦于两点。一种强调常规是一种约束儿童行为的手段以达到维持某种秩序的目的;另一种则强调常规就是一种目的,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塑造,来促进儿童的发展。而在当代,学者们都赞同,幼儿园常规教育对促进幼儿自身发展和班级管理都具有.


2.关于常规内容的研究

不同的学者在划分常规内容时有不同的角度。国外学者罗伯特·索恩伯格(Robertthornberg)将幼儿园规则教育内容分为五类:关系规则,活动和环境规则,保护性规则,个人规则和礼仪规则。29而国内学者基本上有两大类观点,第一种是以侯莉敏教授为代表的观点,认为幼儿园常规包括公共规则、集体规则、交往规则、基本道德规则。30持此观点的人更加强调道德规则的教育。张小翠在其论文中将幼儿园班级规则划分为公共规则、交往规则、生活规则以及基本道德规则四部分。31第二种观点认为,幼儿园常规包括生活常规、活动常规和学习常规。中国教师新百科全书的幼儿教育卷中将幼儿园常规分为学习常规和行为常规两大类。32与此相似的划分方式还有傅芳芳把常规内容划分为生活常规、活动常规和学习常规,33韩冬梅在此基础上又结合了侯莉敏教授的划分方式,加入了交往常规。她界定常规的四个方面分别为生活常规(包括从幼儿入园到离园过程中的日常性的活动);活动常规(集体活动、自由活动、区域活动);交往常规(包括师幼交往与幼幼交往两个方面)。34莫秀峰将幼儿规则分为不变的规则、适应性的规则以及临时性规则。教师在不同类型的规则教育上要各有侧重点,采取不同的策略:不变的规则上,教师要注重规则的一贯性与坚持性;适应性规则中,需要处理好变与不变的统一;临时性规则则中,则需要灵活应变能力,弹性执行。

从以上关于幼儿园常规内容的阐述中可以看出,常规内容在不同的划分依据下,涉及不同的领域。对于幼儿园常规涉及的内容多集中于不同类型的行为规范或者幼儿园各个环节的具体规定与安排。

3.关于常规教育现状的研究

研究者们在研究中发现了现有的常规教育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例如,重视常规的管理功能而忽视常规的教育性教育,仅把常规作为班级管理的工具;常规要求过于刻板而繁琐、常规内容不合理;忽视幼儿的主体性,规则的制定没有幼儿的参与,多是由教师和管理者自定,且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常规教育方式单一,且多为消极的教育方式,以权威高控方式迫使幼儿遵守常规等。

王涪蓉在其论文中研究发现幼儿园活动规则的导入方式重命令轻榜样;活动规则的呈现方式以语言为主,韵律、标识、动作较少涉及,并且四种不同呈现方式之间差异显著。

35韩冬梅进行实证研究调查幼儿园常规教育情况的结果显示:常规内容过于繁琐,注重生

活常规,忽视教育常规;以教师要求幼儿遵守为主。常规遵守的评价方面,以教师评价为主,缺少幼儿自评,且教师评价以负面评价为主。执行方式上,教师多使用的是强制性的语言,缺少榜样示范的作用。36舒思雨指出,教师的常规教育行为表现出其不考虑甚至无视幼儿的自然天性,超出甚至违背幼儿自身的成长规律及本能需要,没有认识到常规于幼儿自身的价值和意义。37梁冰冰经过调查研究得出:幼儿教师对常规的理解多为“常规就是培养幼儿的习惯和规则”,幼儿遵守常规方面,小班和中班以“自己违反但阻止别人违反型”幼儿为主,大班以“自觉遵守型”为主。38田婧通过违规行为案例的归纳分析发现:大班幼儿在生活活动中的违规行为最多;违规行为发生方式以复合型和非言语型为主;对固有规则的违背最多;男生的违规行为多于女生;总的来说大班幼儿违规行为还具有普遍性、重复性、从众性和情绪性的特点。


4.关于常规教育方式的研究

Charles不赞同目前普遍采取的具有压制性的纪律体制,主张要让学生更有责任感和自我指导的能力才是根本性的做法。40LeeMorga提出外在的模仿是规则内化的必经阶段,奖励的办法可给其他幼儿树立一个榜样,促进幼儿更加有动力的模仿榜样的行为。

41MarjorieV·Fields在其纪律教育的书中总结了一些教育方法,包括创设环境与课程来

预防纪律问题产生、成人为儿童树立榜样、加强儿童与人沟通协商的技巧、加强对班级纪律的理解以及适当的惩罚、奖励等行为矫正法。42国外学者Young认为,在制定常规前,应该确保常规是适合学生的,必须让学生讨论它们存在的意义,这样学生才能理解常规的原因,常规建立后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去练习,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填鸭式。我国学者郑名也指出,要让幼儿切身参与到常规制定的过程中,有助于形成规则意识,从而自觉、主动地去遵守这些规则,才能真正的实现由“他律”变为“自律”。44钱海娟指出幼儿教师应该引导儿童接受常规,多采用积极鼓励的话语,而不是拿责备、侮辱性的、否定性的言语刺激孩子。郑三元也是相同的态度,教师要把自己的教育行为从简单一味的限制转变为积极的期望、鼓舞和指引,来支持幼儿主动建构规则。45王玲莉和宋军则认为要增加日常生活活动中良好行为反复练习的机会,让幼儿在练习中加深对于常规的理解从而遵守常规。46姚本凤、樊竹均提出,在一日生活中建立常规主要需加强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将常规教育渗透到四个生活环节中;二是通过设计和组织专门的常规教育活动。秦雅慧将常规教育方式归纳为外控与内化的结合,外控有:榜样示范、表扬和创设良好的环境等;内化是指通过游戏、儿歌、故事等方式创设情境,把常规融入到幼儿的认知中。

一些学者提出了具体丰富的常规教育方法,比如,朱家雄等提出了情景讨论法、模拟练习法、游戏法、儿歌、故事与适当的表扬与批评等。龚燕、刘娟提出幼儿常规集中教育的途径有:①榜样示范:②自定规则;③图标法(把规则以图画的方式呈现出来,张贴在教室中引导幼儿观察和模仿等途径,去做出相应的反应);④体验后果。侯莉敏提出

通过讲解示范法、榜样激励法、活动强化法以及角色扮演法进行常规教育。曹丽杰提出将音乐有效的融入到幼儿园一日生活班级常规管理中,以音乐代替教师的指令或命令性的语言,减少教师不必要的管理行为,引导幼儿进行自我管理。张群进行了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常规的行动研究,研究表明运用游戏来培养幼儿园常规的策略是积极可行且符合幼儿成长发展规律的,也是卓有成效的。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常规教育不仅仅要依靠幼儿教师的力量,家庭的作用更不容忽视。刘小清指出我们要建立良好的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的家园合作关系,搭建良好的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的家园合作平台。综上所述,在幼儿常规教育方法上,国内外学者都做了丰富的研究,国外学者均反对惩罚和批评的教育手段,蒙台梭利、皮亚杰等学者都认为在常规教育过程中应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关键是要促进幼儿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而纵观国内学者的观点,大多也主张正面教育,采用鼓励法、榜样示范法、共同规则制定法等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

5.关于反思常规教育的研究

近年来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中趋于管理化,偏向与于控制幼儿的行为,追求让幼儿“听话”的现象也引起了许多研究者以及教师们的注意,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是幼儿园常规教育中幼儿主体性的缺失,这引发着研究者们不断地反思甚至是批判。一些研究者进入幼儿园考察常规教育中的各个方面,从常规的制订到执行,发现了目前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育方法策略揭示出的对幼儿主体性的抹杀,并呼吁着教师们转变幼儿常规教育思维,重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提升幼儿常规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如罗志芳指出我们的幼儿园在常规教育中存在两种误区:一是过于强调有序性而忽略幼儿的自主性;二是实行统一的常规教育目标、方法和手段,忽略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性,缺乏个体教育。55郭文杰在其学位论文中论述了幼儿对“规训性”常规的不同行为表现与反应——迎合、适应和抗拒,他认为这阻碍幼儿的身心发展:幼儿的迎合行为影响其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幼儿的适应行为压制其活泼好动的自然天性;幼儿的抗拒行为可能导致自身心理受挫或受惩罚。56刘晶波认为幼儿园的常规教育里,最常用的教育方式就是单纯靠“约束纪律”实施对幼儿行为的控制。在这种教育方式中,师幼间正向性质的互动不足3%,负向互动行为却高达81%。57杨曼在研究中观察到保教人员更多以成人视角从管理角度对幼儿实施常规教育,而如何站在儿童视角作为常规教育的出发点,选用适宜幼儿发展的科学理念来指导常规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可以发现,针对幼儿常规教育的反思实质上都是在反思我们在幼儿常规教育中没有真正做到幼儿主体性的发挥,没有从中引导幼儿内在自主建构规则意识。只有树立科学的、正确的幼儿常规教育观念,才能把握幼儿常规教育的方向,才能有条不紊、高质量地开展幼儿常规教育活动,实现教育目标,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帮助幼儿适应社会集体生活。

6.已有研究的评述

研究者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和整理后发现,学者们主要是从常规教育的价值、内容、现状及存在问题、教育方法等角度出发,对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进行了丰富的研究,也有一些是针对常规本身的批判。总体上看,相关研究的文献很多,研究也较为深入。这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为本次行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方面可借鉴的方式方法。同时也足以从一线教师和学者们的关注度上说明常规教育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

但是通过进一步的梳理文献发现,目前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并也没有十分科学和完善的方法,依然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常规教育目标不够准确;第二,常规教育方式单一;第三,忽略幼儿主体性。并且现有关于常规教育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幼儿园常规教育整体现状的宏观研究,或者是关注到某一现状、问题进行研究,然后提出对策,至于对策是否有效果,缺乏后续研究。因此现有研究基本关注的是常规中的某一个静态方面,而鲜有从动态的角度去研究和分析。

实际上,幼儿园常规教育需要理论上的研究,但更需要将相关的研究成果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到实践中,并进一步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和提升,才能真正实现研究的目的,也才能真正提高幼儿常规教育水平。

(五)幼儿园常规教育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在教师指导下,以儿童为中心的学习,儿童不是被动接受者、不是被灌输的对象,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59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布鲁纳主张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是幼儿规则意识和道德自律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在幼儿常规教育中,要让儿童积极主动地去建构,而不仅仅把儿童作为常规的执行者和被动接受者。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儿童体验没有规则导致的后果,从而体会到规则的必要性、规则带给自己与他人的方便,激发儿童建立规则的动机和需求,并且提出常规执行中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加深儿童对常规内容的理解;幼儿在常规建设的体验中积累经验,将常规内化到自身心理结构中,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常规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师逐步减少对儿童行为的外部控制、增加儿童自我控制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观也十分重视经验的作用,学习的过程是以幼儿已有经验为基础的建构过程,要让幼儿获得丰富的经验,经验也包括犯错的经验,让幼儿体验到违反常规的行为带来的不良后果。幼儿许多违反常规的行为只是由于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困扰与不便,比如吃饭时把自己不喜欢的菜偷偷往桌子底下扔的行为并不是肆意挑衅,而只是没有体验过此举会带给保育员艰辛的劳动。

在幼儿常规教育中,教师应该做的是尊重幼儿、帮助幼儿理解常规、增加幼儿主体的

体验、引导幼儿做出正确的选择、帮助幼儿从经验中学习,在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去内化常规知识。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抓住教育契机进行随机教育,及时对幼儿违反常规的行为做出反馈,使用后果体验法,增加幼儿的经验,加深对常规的理解,从而逐渐内化常规,形成规则意识并自觉遵守。

2.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可以通过模仿他人行为并观察其行为产生的后果来进行学习,教师可以利用幼儿爱模仿的特点,通过赞扬个别幼儿遵守规范的行为引发全体幼儿的关注,吸引其他幼儿模仿来促进常规的遵守。教师在为其他幼儿树立榜样的同时也要以身作则,为幼儿起到模范作用,并采用积极鼓励的言语引导幼儿进行模仿学习。

3.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通过强化来进行行为的塑造和矫正,认为所有行为都是可以习得的,教育就是塑造某种行为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对儿童的行为不断地进行强化,因此要通过控制强化来达到控制行为的目的。幼儿遵守常规的行为即刺激与反应的联结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常规教育中要对幼儿的行为给予及时正确的强化,反复刺激积极主动遵守常规的行为,形成有助于塑造幼儿良好常规行为的联结。在使用强化时,可以运用普雷马克原理,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儿童喜爱的活动去强化,比如用幼儿喜欢的活动、口头表扬或者一些奖励物来进行正强化,塑造幼儿良的好常规习惯。

4.动力定型理论

动力定型理论是指大脑皮层对一定的复合刺激物形成的完整的自动化的反应系统,即条件反射系统。通过反复多次的练习能够实现一定的熟练程度或达到一定的自动化水平。教师对幼儿进行的常规培养也可以说是一种对动作、技能乃至行为习惯的动力定型过程,

每一种规则要成为常规,都是经过长期、反复的练习的,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或自动化水平,便形成了行为习惯。同时在此过程中,教师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能力程度,要采取各种方法吸引幼儿积极参与到常规执行的过程中来。比如利用过渡环节的等待时间,教师组织幼儿做手指操或者吟诵来联练习生活常规步骤等。

5.蒙台梭利纪律教育思想

蒙台梭利纪律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教师用权威来限制、惩罚、命令和控制儿童,这种压制会引起幼儿的对抗性;也并不意味着教师要任其所为而置之不理,教师需要让儿童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前提是要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基本原则是给予幼儿更多的自由。在自由的活动中使儿童理解纪律,理解的基础上自觉、自愿地遵守纪律。蒙台梭利提倡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正确引导,积极鼓励,尽量不去限制、命令儿童,让儿童在自由轻松的状态下不知不觉的遵守常规,通过从被动遵守纪律到主动遵守纪律的转变,从而激发儿童的“内在纪律”,逐渐地形成积极、主动的纪律意识。总的来说,幼儿园常规教育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完成的。


学前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论文
相关内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