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4
浏览摘 要
陈鹤琴(1892—1982),浙江省上虞县人, 中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儿童教育家,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他提出的“活教育”理论,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至今对我国儿童教育有着重大意义。他一生从事许多开专创性的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被称为“中国幼教之父”。在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中,美育内涵极为丰富,特别是在幼儿美育方面有许多独到见解。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进行研究。主要以陈鹤琴“活教育”中的美育思想为支撑,通过广泛搜集资料,分析陈鹤琴“活教育”中美育思想形成的原因,具体阐释“活教育”中幼儿美育的内涵,最后通过对陈鹤琴“活教育”中美育思想的全面把握,结合我国幼儿美育现状提出相应的建议。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绪论部分:总体介绍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与核心概念的界定。
正文第一部分: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阐述陈鹤琴“活教育”中美育思想形成的原因。国内方面,陈鹤琴既批判传统的“死”教育形式,又从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传统教育改革中汲取教育经验,为他教育思想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国外方面,陈鹤琴深受杜威实用主义、西方艺术教育思想等国外新兴思想的启发,创建了有利于我国美育教育发展的理论。
正文第二部分:主要介绍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中幼儿美育的理论。分别从基本理念、“活教育”中幼儿美育的实施与运用、主要特征、原则、价值五个方面深度剖析“活教育”思想与幼儿美育思想的联系。
正文第三部分:通过对陈鹤琴“活教育”中幼儿美育思想的深入分析,从中积累经验,从教育观念,方法与途径,对社会、学校、家庭的要求来总结“活教
研究陈鹤琴“活教育”中的幼儿美育思想,不仅能使我们对陈鹤琴进行深入的了解,还能加深我们对“活教育”中美育思想的认知。坚持古为今用,他的幼儿美育思想对当前开展好幼儿美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陈鹤琴 活教育 美育思想 幼儿美育 启示
目 录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
绪 论 1
一、选题缘由 1
二、研究意义 1
(一)理论意义 1
(二)实践意义 2
三、文献综述 2
四、研究方法 6
五、创新之处 6
六、核心概念界定 6
(一)活教育 6
(二)幼儿美育 7
第一章 陈鹤琴“活教育”中美育思想的由来 8
一、辩证看待中国的传统教育 8
(一)批判传统的“死教育”形式 8
(二)从旧教育改革中汲取经验 8
二、西方教育理论和艺术思想的影响 9
(一)国外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传入 9
(二)西方近代艺术思想渗透 10
第二章 陈鹤琴“活教育”中的幼儿美育理论 12
一、“活教育”中幼儿美育的基本理念 12
(一)幼儿生活中的美育 12
(二)幼儿情感体验中的美育 13
(三)幼儿成长环境中的美育 14
(四)幼儿游戏中的美育 14
二、“活教育”中幼儿美育的实施 15
(一)重视美育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15
(二)在大自然中进行美育 18
(三)重视创设艺术环境 19
(四)教、学、做相结合 19
三、“活教育”中幼儿美育的主要特征 20
(一)情感体验与理性认识的统一 20
(二)协调发展与整体发展的统一 20
(三)真、善、美的统一 21
四、“活教育”中的幼儿美育原则 22
(一)“寓教于乐”原则 22
(二)“学科综合化”原则 22
(三)“寓教于生活”原则 23
(四)“美育中国化”原则 23
五、“活教育”中的幼儿美育价值 24
(一)提高审美水平,发展综合能力 24
(二)抒发真挚情意,陶冶美好情操 24
(三)丰富感性生命,培养良好品德 25
第三章 “活教育”中的美育思想对幼儿美育的启示 26
一、 树立正确的幼儿美育观 26
(一)以幼儿为主体 26
(二)以游戏为中心 26
(三)以健康为根本 27
二、 社会、学校、家庭形成教育合力 27
(一)家庭美育重视环境创设 28
(二)学校美育营造校园环境 28
(三)社会美育提供广阔背景 29
(四)统筹社会教育资源,使“五育”和谐发展 30
三、幼儿园教师应提高美学素质 30
(一)加强学习,提高审美修养 31
(二)转变观念,突破僵化思维 31
(三 )培养创造性思维 32
四、深入幼儿美育课程设计,开展美育实践活动 32
(一)美育理论课程合理设计 32
(二)美育目标重视创作过程 33
(三)美育内容基于幼儿生活 33
(四)美育实践活动合理化 34
结 论 35
参考文献 36
致 谢 38
绪 论
一、选题缘由
二十世纪初期,陈鹤琴的幼儿美育理论具有极大的独创性。在研究国外幼儿美育理论的基础上,陈鹤琴在中国做了许多关于创办幼稚园的新尝试,为我国幼儿美育的积极开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撑。陈鹤琴还撰写了很多关于幼儿美育方面的著作。在课程上,他提倡把大自然和大社会作为幼儿学习的“活教材”;在教学上,他非常重视实践活动,认为无论是老师还是幼儿都能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得出真理,这样才能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效果。陈鹤琴着眼于当时的国情和幼儿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具有开创性的教学法,即“整个教学法”。主张将各个学科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综合性的课程。除此之外,陈鹤琴也十分关注美育对幼儿审美的启迪和熏陶作用,主张我国幼儿的审美教育要从国情出发,提倡美育应当中国化。
陈鹤琴的幼儿美育理论是闪烁在“活教育”体系中的一颗耀眼明珠,它散发着与传统教育决裂的光彩,顺应了当时中国的特殊国情。既有利于对旧教育的改革,也对当前幼儿美育的进步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迪作用,至今仍有着跨时代的意义。深入研究陈鹤琴的幼儿美育理论,有利于对我国当前幼儿美育存在的弊端提供解决思路,为完善我国幼儿园办学提供宝贵经验。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1.丰富对陈鹤琴的研究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时代。许多知识分子在时代的裹
挟中,艰难成长,陈鹤琴便是其中一位。他 8 岁入私塾学旧学,几年的私塾生活使他深刻感受到传统教育的缺陷。千篇一律的学习内容,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以及禁止游戏打闹的纪律,压抑了儿童的天性,使陈鹤琴感到十分厌恶。作为一个有志之士,陈鹤琴感受到要济世,要救人,必须走出国门,吸收国外优秀的教育理念,以此改变中华民族的教育现状。
陈鹤琴在国立清华大学完成学业后,于 1914 年赴美国免费求学。五年后, 顺利拿到硕士学位。五年的留学时光对他产生深远影响,陈鹤琴深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启发,将所学的理论加以变通和改造,学以致用,建构了顺应中国国情的“活教育”思想体系。幼儿美育思想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陈鹤琴“活教育”中的美育理论,有利于加深人们对陈鹤琴的认知,激起学者对他的研究兴趣,借鉴其幼儿美育经验,为当今幼儿美育提供宝贵的理论指导。
2.丰富近代中国幼儿美育的内涵
赴美留学的五年间,陈鹤琴深受西方艺术教育理论的影响,汲取了许多国外先进的美育思想。1919 年,陈鹤琴再次回到祖国的怀抱。此时,五四运动正蓬勃开展。陈鹤琴深受启发,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改革旧教育,共创新教育。他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将多年的美育思想成果付诸实践。
深入分析陈鹤琴的幼儿美育思想,不仅能够使我们更加具体的了解中国近代美育发展的脉络,还可以增加对西方艺术教育思想的认知。以此来分析中国美育落后于西方美育的客观原因,从而更加全面的认识中国教育史。
(二)实践意义
1.为当今幼儿园的美育工作提供借鉴
教育史研究的重大作用便是为当今的教育提供借鉴价值。深入挖掘陈鹤琴的幼儿美育理论,取精用弘,为当今幼儿园的美育改革提供参考。陈鹤琴深刻意识到中国传统教育“死读书”、禁止游戏打闹的不足。在留美的五年里,他积极进取、不甘人后,从杜威、克伯屈等世界知名教育学家的思想里汲取养分。回国后, 陈鹤琴把学到的教育思想付诸于中国的教育实践。经过不懈努力,他创办我国幼教实践基地。之后他又发表一系列关于幼儿教育的著作,特别强调“艺术环境” 中的“审美”环境。他提出的“五指活动”,要求人们重视艺术活动,不能把艺术活动与其他学习活动割裂开来。如今,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投入到幼儿美育工作中。因此,陈鹤琴的幼儿美育理论对我国当代幼儿美育工作的积极推进仍具十分珍贵的意义。
2.激发学者对陈鹤琴的研究兴趣
学术界对陈鹤琴幼儿美育思想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笔者希望通过深入挖掘陈鹤琴幼儿美育思想中的精华成分,激起更多研究者的兴趣,使我国幼儿美育最具价值的一面展现出来。
三、文献综述
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查阅和整理了陈鹤琴的研究文献,在此基础上阅读、分析这些资料,发现其研究成果极为丰富,研究思想广泛而深刻。由此总结陈鹤琴研究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以便为本论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提高研究的创新性,增强本论文的研究价值。
(一)原始文献
陈鹤琴原著的梳理、编辑和出版,是研究其幼儿美育思想的第一手材料。他编著的《家庭教育》[1],是一本探讨关于儿童家庭教育的书籍,自 1925 年出版
以来曾多次印刷出版。全书共十二章,讲述了家庭教育的 101 条原则,还涉及到了儿童的心理发展以及通俗的教导方法,并解释了各项建议的含义。具体包括好习惯的培养、如何愉快的游戏、如何做称职的父母等。其中,家庭当中的幼儿美育要特别引起我们的重视。陈鹤琴倡导父母要为幼儿营造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 使他们在艺术的熏陶中,净化心灵,性情得到陶冶,从而培养优良的审美品味。1983 年,由陈鹤琴本人撰写的《陈鹤琴教育文集》[2]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所出版, 该书包含上卷和下卷。上卷有二十二章,主要描述幼儿的一些天性和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下卷内容更加详细,涉及其艺术思想。这是一部相对完备的能够代表其本人教育思想的文集,书中的音乐、画画等和美育相关的部分是本文的重要参考。1987 年,由陈鹤琴本人编著的《陈鹤琴全集》[3]于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相对完整的能够反映其本人教育思想的书籍。该书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各层面和各领域的教育。各卷基本涵盖了“活教育”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阐述其幼儿美育方面的思想。尤其是第一卷,是研究其美育思想的主要依据。第二、三、四、五卷集中展现了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分别记录了幼儿、小学、师范和家庭教育四方面的内容,内容丰富深刻,发人深省。因此,《陈鹤琴全集》是本论文主要的参考资料。2002 年,陈鹤琴的《创建中国化、科学化的现代幼儿教育》[4]由金城出版社出版。该书主要介绍了幼儿教育的新趋势、幼儿园学习的课业、为儿童营造良好的环境、传统教育与“活教育”以及幼儿教育的新动向等关于现代幼儿教育的文章。这是一部较为完备的收录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书籍。其中,幼稚园的图画、创造的艺术、故事、游戏、儿童玩具与教学、环境布置、音乐在幼儿生活中的必要性等,反映了陈鹤琴对幼儿美育的重视,为本论文研究他的幼儿美育思想提供重要参考。
(二)研究陈鹤琴教育思想的著作
1995 年,由王伦信编著,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5], 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一些外域的研究成果加以改造创新,具体阐释其教育思想的渊源。指出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物种的原因是人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是“社会人”。所以,陈鹤琴认为自幼就要为孩子的成长做好铺垫,使孩子发展成为爱祖国、爱真理的人。2007 年,由张毅龙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陈鹤琴教学法》[6],主要记录了教学法的内涵、结构、影响、原则体系以及师生关系等,为本文研究幼儿美育课程设计提供参考。2010 年,由陈虹编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的《陈鹤琴与活教育》[7],主要介绍了“活教育”的三大基本观点:教育的目的观、课程观以及教学方法。从“活教育”的目的中我们能够得知陈鹤琴的人本教育理念。这些著作更加详实地反映了陈鹤琴的教育理论和实践, 有利于陈鹤琴教育理论研究的蓬勃发展,使研究力度不断深化,研究方向不断细化。“活教育”展现了深刻而又丰富的美育内涵。但是通过广泛阅读与整理发现, 尽管研究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关注到“活教育”与幼儿美育的联系,但几乎没有专门的章节来具体总结“活教育”中的美育思想对当今幼儿美育的启示,这不得不感到遗憾。
(三) 期刊论文类资料
通过搜集并整理 CNKI 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有关资料,来了解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中美育研究的现状,发现有关陈鹤琴的论文研究极为全面。包含对他生平的研究、思想研究以及各个阶段的教育研究。对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和美育思想的研究主要有:
第一,对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研究,包含形成原因、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艺术教育、对“活教育”的评价以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等。其中代表性的有:2009 年,彭攀在《陈鹤琴“活教育”课程理论研究》[8]中阐释了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和编制四方面的内容。提出大自然和大社会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材料,既有利于孩子融入自然与社会,获取更多、更鲜活、更直接的生活经验,又可以拓宽眼界,学到丰富多彩的知识。由此指出陈鹤琴的五指活动,涵盖了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五指活动各部分紧密联系,共同组成一个完整体系。有利于儿童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最终全面、快乐的成长。2000 年,吉兆麟发表的《陈鹤琴“活教育”的思想理念及其现实意义》[9],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详细论述了“活教育”的理论以及现实作用。由此可得,前人在谈及“活教育”理论时,尽管涵盖范围很大,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了美育思想,但是重点论述“活教育”中的美育思想对当前幼儿美育工作的开展有何启示的文章还未出现。
第二,对陈鹤琴美育思想的研究。2010 年,王晖在《陈鹤琴儿童美育思想研究》[10]一文中主要阐释了陈鹤琴儿童美育理论的产生背景、儿童美育的内涵、审美心理和艺术能力、实践等。提出了陈鹤琴的美育思想出自他本人的“活教育” 理论。认为美育的作用在于抒发感情,陶冶性情,培养美感,发展人的感性生命, 造就高尚的道德,最终成为一个努力追求真理、发现真理并热爱真理的人。因此, 要想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必须创造良好的艺术环境,从小培养幼儿对于艺术的兴趣,启迪他们欣赏美、表现美的灵感,让他们在快乐和游戏中健康成长。该文对陈鹤琴美育思想研究的思路和对“活教育”理论研究的思路有极大的相似之处, 因此可以说对其美育思想的研究实质上便是对“活教育”思想中的美育进行研究。尽管该文对陈鹤琴美育理论的阐释比较完备,但是缺乏其美育思想对现实意义的研究,因此我们可以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探究。
第三,对陈鹤琴美育思想的研究除了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思想外,还体现在其玩具思想、体育教育思想等方面。其中代表性的几篇有: 2013 年,骜登在
《陈鹤琴儿童音乐教育思想及研究》[11]一文中提出,音乐教育思想出自“活教育” 理论,并细致阐释了陈鹤琴儿童音乐教育思想的涵义、特征和价值。强调“活教育”以发展儿童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为目的。提出陈鹤琴音乐教育思想十分关注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的结合,要使儿童的生活随处充满音乐的美感。指出音乐教学的目的并非是简单技艺的获取,更是培养儿童对音乐的鉴赏力,对节奏的感知力,对音符的觉察力。正因如此,陈鹤琴非常重视音乐教学,提倡社会各界要为儿童创造一个美好的艺术环境。2010 年,王晖的《浅析陈鹤琴儿童音乐思想》[12],十分关注音乐对儿童性情的熏陶作用,详细论述了陈鹤琴儿童音乐思想的特点,并对其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做出总结。1997 年,马林在《陈鹤琴关于儿童美术教育的理论》[13]一文中指出,陈鹤琴在美术教育中,给儿童提供各种各样的材料,作为辅助画画的工具。画画能够帮助他们丰富表象存储。2018 年,
叶凡的《陈鹤琴儿童美术教育思想及其启示》[14]是对其理论内涵与现实意义的论述。2015 年,何洁在《陈鹤琴儿童玩具思想研究》[15]中,主要阐释了其玩具教育思想的发展以及现实意义,并从生态学的角度对人的发展进行细致的剖析。认为美好的玩具可以陶冶幼儿的情操,并促进创造力的培养。2017 年,吕峰在《陈鹤琴幼儿体育教育思想研究》[16]中对陈鹤琴幼儿体育教育的内涵以及发展现状进行系统的分析,指出幼儿体育教育必须重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树立以健康为中心,以游戏为生活的理念。这些思想都与幼儿美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综上,陈鹤琴的美育内涵不单单只局限于艺术层面,也蕴含在丰富的“活教育”思想中。但是当前还未出现重点论述其美育思想对现代幼儿美育有何启示的文章。所以,我们还可以对“活教育”中幼儿美育的现实意义进行深入挖掘。希望通过此研究,可以深入挖掘“活教育”中美育思想对幼儿美育的启迪价值。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搜集并梳理原有的探究“活教育”中美育思想的档案和材料。具体包含陈鹤琴本人的教育名作,后人探索总结的相关著作、期刊和论文,熟悉了解“活教育” 中幼儿美育的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挖掘。
(二)历史研究方法
全面收集陈鹤琴以往在幼儿教育事业上所做出的大胆尝试,包括教育理论与实践,并从整体上客观全面的分析研究。探究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中的美育内容,以揭示其对幼儿美育的现实意义,从而丰富我国的教育理论,为我国培养优质的幼儿师资队伍提供借鉴。所以,历史研究法给本文提供了有利指导。
五、创新之处
通过搜集并整理有关陈鹤琴美育思想的研究,发现目前没有硕博论文专门针对陈鹤琴“活教育”中美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开展深入挖掘,只有一些涉及陈鹤琴幼儿美育思想内容的研究。这些研究更倾向于内涵的阐述,缺乏对当今幼儿美育启示的深入挖掘。因此本文的研究内容是相对新颖的。
六、概念界定
(一)活教育
“活教育”是陈鹤琴针对中国旧教育“死读书,读死书”的现状提出的。它借鉴了西方优秀的教育理念,并在我国的幼稚学校进行七年的大胆实践,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是理论与实践的总结。主要包括:目的观、课程观、方法观、训育与教学原则。
(二)幼儿美育
“幼儿美育,亦为学前美育,是指对 0 岁到入学前的孩子进行审美和创造美的启蒙教育。”[17]其目的是使幼儿建立初步的审美观念,塑造良好的审美性格, 提高审美趣味,促进全面发展。我国明确肯定了幼儿美育的关键地位,它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一章 陈鹤琴“活教育”中美育思想的由来
一、辩证看待中国的传统教育
中国的旧教育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传统私塾教育苦闷、死板,学习方式千篇一律,只知道死记硬背。随着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五四运动的积极开展, 陈鹤琴从传统教育思想中革故鼎新,辩证的看待旧教育思想。对其“活教育”理论的形成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也为他的美育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石。
(一)批判传统的“死教育”形式
陈鹤琴小的时候便接受了传统私塾教育,他深感压抑乏味。私塾所教授的内容非常单调,基本都是源自于古代教育家、哲学家的名著书籍。他认为,这些著作的内容是活的,是有价值的。但是死记硬背的方式无法使学生理解书中的含义, 如此一来,学生从中学到的知识十分有限。私塾先生总是摆出圣人模样,禁止孩童说笑,不许游戏。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必须端正坐姿,稍有松懈便会挨打,几乎从不涉及孩子们喜爱的艺术课,忽视孩子好奇好动的天性。呆板乏味的幼年学习经历在陈鹤琴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也成为他研究幼儿美育理论的重要原因。
在上述背景下,饱受封建教育侵蚀的陈鹤琴,决意要冲破封建教育的枷锁, 革故鼎新,实行一种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教育。“活教育”的提出,是我国教育界的一次伟大探索。它倡导学校要发展灵动活跃、尊重个性的教育。其中,美育方面的理论具有相当大的价值。
陈鹤琴认为,幼儿不是简单的“小大人”,而是独立的个体。由于特定的身心发展规律,他们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具有自身的存在价值。因此,他痛恨中国封建社会只会死读书的学习风气,创建了富有生命力的“活教育”理论 , 进而又提出了五指活动。强调大自然是获得学习灵感的宝藏之地,大社会为我们提供知识的养分,是我们用来学习的活教材。提倡我们要善于发现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的美好,培养幼儿鉴赏美的能力,消除不良情绪,形成开朗乐观的性格。倡导开设多姿多彩的艺术课程,比如音乐、画画、舞蹈等这些利于培养幼儿审美情趣的活动课程。
(二)从旧教育改革中汲取经验
陈鹤琴认为,旧教育固然存在很多弊端,但是,认真整理长期以来关于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不难发现,尽管他十分厌恶中国的旧教育,却仍能辩证汲取旧教育中的精华。他擅长总结旧教育中出现的缺点和矛盾,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经验, 以此解决现实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状况。例如:私塾教育注重因材施教,对于头脑灵活的学生,多教授他一些知识,对于头脑相对笨拙的学生,就少传授一些知识; 避免施行统一的考试从而形成不必要的竞争。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使教学的效率显著提高。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民主与科学的新观念不断渗入到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头脑里,陈鹤琴也不例外。他深受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影响,认为必须改变封建的幼儿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育方式。为此,陈鹤琴把自己的大儿子陈一鸣当作教育的对象进行研究,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完备详实的写下了一鸣自幼成长的过程,目的就是探索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由此,他总结出儿童的基本心理特征并提出: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是有价值和意义的,我们要充分尊重孩子的自由人格和他们的天真活泼。
二、西方教育理论和艺术思想的影响
19世纪末,欧美范围内局势大变,教育界掀起了一股批判传统教育的“新教育”浪潮。随着西方进一步的殖民统治,这种新的教育思潮涌入中国。尤其是1919 年到 1920 年,杜威来到中国,在我国的许多城市组织演讲,这一举动积极推进了新教育在本国的迅速发展。陈鹤琴在国外留学期间,学习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回国后,他秉着科学的态度,把学到的经验全部用于研究我国的幼儿教育上。主张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特征,采取科学严谨的实验方法,提出了具有创造性的幼儿美育思想。
(一)国外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传入
20世纪,实用主义教育浪潮席卷而来。该思想强调以儿童为中心,极力主张教育要符合儿童个性特征发展的需要,把儿童的生活经验作为其教育活动的出发点。陈鹤琴从中吸收养分,为后来形成幼儿美育理论和开展美育实践起了良好的奠基作用。他在南京开办鼓楼幼稚园,这是陈鹤琴为践行其教育思想而进行的一次伟大实践,美育便是其教育思想中的一部分。他还将长子陈一鸣作为实验的对象进行长期跟踪研究,研究成果被详实的记录在其著作《家庭教育》一书中。
陈鹤琴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创立了自己独特的幼儿美育理论。他主张,通过审美教育来培育幼儿,以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经验为出发点,要求幼儿美育必须和儿童生活密切的结合在一起。陈鹤琴还十分注重美育环境的创造,主张把自然和社会作为良好的教材。对于国外的教育,可以在顺应我国国情、能够发扬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取精用弘,借鉴其有益部分。
1911 年,陈鹤琴顺利考入清华学堂,清华学堂是一所美国式的学校,所有的办学方式都是参照美国学校的办学特点而进行的。全新的办学方式、国家的贫弱、国民的疾苦、政治的动荡,迫使清华师生在沉睡中觉醒。清华学堂有着完整的课程体系和灵活的教学方法,还设立了音乐和作画等艺术课程,赢得了学生的关注和欢呼。艺术老师们既教学生唱歌和绘画,也教学生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 这启发陈鹤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育思想。对于推进当代幼儿美育的良好开展、探索一条极具本国特色的幼儿教育理论体系有着巨大的价值和现实意义。陈鹤琴十分赞成杜威的强调各个学科间逻辑关系的教育主张,因而提出了“整个教学法” 原则。“五指活动”是对该原则的完美诠释,充分展示了课程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关联性与和谐性。
(二)西方近代艺术思想渗透
陈鹤琴在美国留学期间,向众多举世闻名的教育家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汲取西方教育理论中的艺术养分。其中,罗西、西特、西石克对他的美育思想影响较大。
罗西、西特、西石克三人是奥地利知名的绘画大师,被奥地利人誉为艺术界的三巨头。罗西强调要充分尊重儿童在生活中的各种情绪,并通过作品将各种情感表达出来,但他却忽视了有关系统知识和艺术才能的强化学习,一味地强调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表达。西特提倡让孩子首先洞察所画物体的特征和所处的环境, 可以借鉴一些其它相关的绘画作品,然后加以探讨和钻研,最后再让幼儿尽情的施展和表达。他认为幼儿的画画方式是五花八门的,大人不要强硬的干涉。陈老曾经亲自拜访西石克,仔细严谨的研习了他艺术方面的教育思想。西石克主张不干涉儿童自由,不纠正儿童作品,不参考和模仿名作名画。他极度注重自由创作, 提倡儿童按照自己的感受去做画,大人不要干涉孩子自由发挥的权利。但他过于强调儿童创作的自由,无视老师引导的重要性,也没有意识到幼儿经验积累的作用。虽然三位绘画大师的教育思想中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他们都维护儿童的自由,尊重儿童的天性,这符合中国当时的国情,是我们应该借鉴和学习的。
陈鹤琴认真研习了罗西、西特、西石克在美术教育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对形成自己的美育思想有着重要的启迪价值。辩证地学习这三位画家艺术思想中符合我国教育实情的方面,将其转变成益于本国美育开展的理论,并在教育实践中积极探索和运用。陈鹤琴改造后的儿童美育教育思想呈现:自由、尊重、发展的特点。他倡导给孩子提供随意发挥的机会,注重他们的想法和创作的自由,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孩子们的个性得到自由施展。传统的艺术教育更倾向于技艺技能的习得,往往对他们的个性、想象力和创造性有所忽略。陈鹤琴提倡艺术教育要以幼儿为中心,为他们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提供充足的艺术创作工具,并给他们充分施展的空间和自由发挥的机会,禁止让幼儿一味的迎合老师的要求,这样才益于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第二章 陈鹤琴“活教育”中的幼儿美育理论
陈鹤琴认为幼儿美育十分重要。首先,孩子从出生起至入小学之前这个年龄阶段,是人这一生的起步阶段,也是一个人能否全面健康发展的奠基时期。因此, 美育在幼儿教育阶段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想让孩子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审美,就必须牢牢抓住“幼儿”这一关键时期。其次,对幼儿进行美感教育不仅可以陶冶幼儿的性情,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鉴赏美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创造力,发展他们对于其他艺术方面的爱好。最后,陈鹤琴的幼儿美育理论对当前幼儿园进行美感教育有十分宝贵的参考价值和重要的启示。
一、“活教育”中幼儿美育的基本理念
幼儿美育,即幼儿审美教育。在幼儿阶段进行审美教育,早已被我国的先哲所认识。孔子的六艺课程,便是古代的全面教育。六艺之中的“乐”则与我们现在的美育有关。如今,我们又为美育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使之更为饱满而丰富。陈鹤琴是我国近代儿童教育大家,提倡幼童从大社会、大自然中学习,他的幼儿美育思想出自其“活教育”中,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
(一)幼儿生活中的美育
陈鹤琴主张,大自然和大社会是生活的活教材。传统教育只关注书本上的学习内容,而这些内容中许多都是死的,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相脱节,因此他提出了具有开创性的“活教育”思想。在对幼儿美育做了进一步研究后,又主张把美育涵盖在生活当中。美使我们心情愉快、舒畅,陈鹤琴在教学中十分关注审美环境的创设,尤其是课堂教学过程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创造。在陈鹤琴看来,儿童天生喜爱美好的事物,他们在各种艺术环境中不断模仿,无形之中便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念。因此陈鹤琴要求教师不但要注重仪表美,在师生互动中也应呈现出美的情态。他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技艺技巧的掌握,而是幼儿情绪的表达、情感的陶冶。
音乐是美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音乐审美教育使儿童受益终生。陈鹤琴斥责那时的儿童音乐背离现实生活,主张美育应源于生活,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提倡把美育融入到儿童的实际生活里,让生活审美化。在音乐方面,陈鹤琴倡导音乐应与儿童生活进行有系统、有组织的联系。他认为学校的音乐教育只局限于舞台上的唱歌与表演,与现实生活相脱离。应该把音乐融入到儿童的生活里, 以达到在娱乐和学习时都能意志统一、精神愉悦的良好目的。让儿童充分享受音乐丰富的形式美与情感美,为其热爱生活、热爱艺术夯实基础。
在儿童绘画上,陈鹤琴提倡让孩子尽可能多的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从中获得启发和灵感。儿童通过对日常用品、自然界的景物、人物等身边事物的观察、感知和分解,用线条和色彩重现物体的美感,益于提高儿童观察事物的能力、绘画能力和分析能力,激发他们观察美、寻找美、表现美的热情,使他们更加善于观察生活,对生活充满热情。
(二)幼儿情感体验中的美育
陈鹤琴极度关注幼儿的审美体验。他倡导学校应该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审美环境,并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到环境的创造中去。他认为,幼儿天性爱美,在美好的环境中,可以陶冶性情,培养丰富的情感。因此,他认为,幼儿园的室内环境,应尽可能多的悬挂有教育意义的挂图,张贴具有教育意义的漫画、图片等。室外中,多开辟草场,多种植葱郁的绿树、翠绿的小草和五彩斑斓的花朵,让儿童在这个美好环境中陶冶情操,愉悦身心。他主张让孩子多融入自然和社会的美好环境,让他们在与各类美好事物的触碰中感知美。大自然的明山秀水,如蔚蓝的天空,澎湃的海洋,险峻的山脉;美丽的色彩,如明艳的朝阳,洁白的雪花, 金黄的太阳;动听的旋律,如滴滴答答的小雨,潺潺流淌的小河,轰轰隆隆的雷鸣,鸟儿的歌唱、风的低沉等,这些都有利于幼儿对美的感知。
说到这里,我深有体会。我女儿两周出头,我会定期带她进行户外活动,体验大自然的优美。当她看到美丽的山水和花草,便舒展眉头,大声发出感叹:“哇!好美呀!”俨然一副小大人模样;当她看到几只蚂蚁在相互追逐打闹,她会蹲在旁边,一边仔细观察蚂蚁们的“恶作剧”,一边调皮的说:“真好玩!真好玩!” 她听到公园里、马路上放着音乐,她会不自觉的一边跟着音乐舞动自己的小小身躯,一边“咿咿呀呀”的哼唱着,还唱的有模有样 ,这种发自内心的美的
情感体验还会发生在她和奶奶一起阅读绘本时,朗读儿歌和背诵诗歌时等等。用跳舞、唱歌、绘画、剪纸等艺术形式,无形之中提升了孩子的审美能力,培养了孩子的审美情感,丰富了孩子的审美体验,使他们感受到艺术的无穷乐趣,精神上得到无限满足。
(三)幼儿成长环境中的美育
陈鹤琴提倡使幼儿生活的环境艺术化。幼儿的成长在无形之中受环境影响, 好的环境会使孩子行为举止表现良好、活泼开朗、奋发向上、精力充沛、对任何事情都充满热情,促使他们茁壮长大。陈鹤琴十分重视幼儿后天的审美环境,提倡家长和老师应无时不刻的关注自己的谈吐举止,营造一个真善美的环境,为孩子树立美好的示范。
幼儿环境的美育是通过学校或家庭的装修设计、用品的摆放、内部的装饰、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来影响幼儿审美的教育。首先,在生活环境方面,“家庭内饰、玩具和用品的形态、颜色和节奏,是幼儿最初的审美对象。”[18]为此,家长要恰当的创设儿童成长的环境,使它美观、整洁、宜居,不仅能突出与众不同的个性,还要有一种和谐美观的视觉效果。幼儿园可以摆放鲜花、悬挂图画等,使其在整体上有一种冲击视觉的鲜艳色调。室内装饰新颖富有设计感,对发展幼儿的视觉表象极为有益,幼儿受其影响会活泼富有朝气。其次,在自然环境方面, 要尽可能多的让孩子接触大自然。自然界丰富多彩的画面与各种灵动的声音有机的交织,极大的冲击着他们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各种感官,提高他们的审美。除了这些外显的环境装饰与布置,父母还要注意家庭环境中的行为美育。“儿童行为美育指在家庭生活中对儿童进行行为美的教育。儿童行为美包括仪表文明、礼貌待人、讲究卫生、遵守生活秩序以及诚实不欺、乐于助人等内容。幼儿行为美是人生行为美的雏形,意义极为重大。幼儿行为美的培育应该由浅入深,具体入微,渗透于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19]为此,父母应树立良好的示范,处处以身作则,以模范行为影响和教育儿童。家长温文尔雅,行为得体,谦和有礼,在家庭中形成一种互敬互爱的氛围,愉快的格调,使家庭成员生活其间感受到和谐、美满、幸福,对于幼儿的茁壮成长十分关键。所以陈鹤琴十分注重幼儿后天的生长环境,提倡父母要注意家庭氛围。家长的谈吐举止都会在无形之中影响孩子的发展,所以家长要言传身教,营造一个和美的家庭环境。此外,学校也要注重文化建设,养成纯美的校风,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美的熏陶。
(四)幼儿游戏中的美育
陈鹤琴把游戏寓于审美之中,让审美游戏化。他撰写的《儿童游戏》一书中记录了儿童喜爱的 70 则游戏,很多都是以音乐、美术做背景的。他编创的游戏歌谣法,旨在培养孩子的识字能力。他还设计了开火车、找朋友等音乐游戏,使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愉快长大。
在陈鹤琴看来,游戏美育是对幼童实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方式。游戏是对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模仿,健康的游戏能使幼儿在娱乐中受到美的陶冶。幼儿期突出的心理特点是把一切事物看作是有生命、有意识的东西,这种“物我同一”的特点虽然是幼稚的,但也有着异常丰富的想象力。我们要牢牢抓住这一时期的幼儿特点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幼儿做的一切都是游戏,游戏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20]陈鹤琴认为,形象的、生动的、直接的经验更便于幼儿的接受和掌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提供充足的资源用来学习,要让幼儿走出狭小的课本,更加直接的去体验自己的生活。陈鹤琴认为,幼儿有什么样的感受,便会随之做出相应的反应。当他们受到刺激或者思考什么,他会马上去做,马上去感受。所以陈鹤琴认为好动是儿童的特点。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智力得到充分发展。这不仅使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也培养了无穷的创造力。“通过游戏既可以丰富想象和情感,又可以发展智力和意志力,从而把审美教育渗透到智育、德育、体育活动之中,充分利用儿童美育开发智力,培养意志的功能。”[21]幼儿期是游戏的时期,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方式,更是审美活动的根本方式。幼儿的游戏有很大的模仿性。如:两岁的幼儿,就能拿出火柴棍给布偶“打针”,用小勺子给喜爱的玩具伙伴“吃饭”。到了四五岁,一群孩子在一起“摆家家”,各自饰演不同的人物角色。男幼童喜欢拿一根竹竿当“马”骑,用几只小板凳连在一起“开火车”。稍大一点的幼童则在一起“打游击”,敌我对垒,相互厮杀等等。这些模仿性的游戏是一种与幼儿主体相适应的审美活动,是丰富与提高幼儿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我们必须充分挖掘审美教育中的游戏元素,让孩子在自己喜欢的游戏活动中,学会察觉美、体验美。
二、“活教育”中幼儿美育的实施
美是丰富多彩的,实施美育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各种各样的。幼儿教育必须创造合适的环境,对其开展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教育,使他们快乐的成长。
(一)重视美育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陈鹤琴的整个教学法原则是其“活教育”理论的重点内容,而艺术教学又是教学的一部分。因此他认为,艺术课程既是学科又是工具,可以与其它学科教学结合起来。
1、在幼儿体育中进行美育
体育,是一种美与健的艺术。陈鹤琴十分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这集中体现在他的游戏教育思想中。他主张将游戏作为幼儿体育的良好方式,积极开发既具益智作用又能强健身体的游戏方式,增强幼儿体质,提高他们对环境的适应性。体态匀称、身体强壮、朝气蓬勃,这不仅是健康的体现,也是人体美的象征。
经常带孩子到户外运动,接受阳光的沐浴,空气的浸润,水的刺激,能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提升他们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对疾病的免疫性。幼儿可以通过享受阳光、林间漫步、游玩自然山水而感到精神舒爽,心情愉快。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孩子踊跃的参加体育运动,比如:兴高采烈的扮演小白兔, 欢快地跳跃,勇敢地跨过小河,愉快地采蘑菇,迅速地躲避“大灰狼”的追捕 ,这样的体育游戏“既可以锻炼幼儿感官的敏捷性、细致性,发展动作
和神经系统,又为幼儿从事音乐、绘画等活动创造良好条件。”[22]体育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机智、果敢等良好的品质,塑造活泼开朗的性格,又能提高他们感知美的能力。
2、在幼儿德育中进行美育
“美育和德育在幼儿教育中是一体的。”[23]陈鹤琴十分重视幼儿的品德教育,这集中体现在他的训育原则里。他认为,“从小到大”都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美好品德的认知,形成美的道德情感体验,最终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使幼儿品德得到“从知到行”的过渡与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美变成道德教育的强大手段。”在德育的过程中,采用美育的手段和方法,在美的熏陶下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使美育和德育这两朵姐妹花融为一体,去滋润孩子稚嫩的心灵, 培养真善美相统一的心理结构,形成美好的品德。通过参观、访问、观察等方式, 真切的感受祖国山河的美、历史文化的美和人文的美。在这样的教育活动中,幼儿不仅能感知祖国的概念,懂得如何爱国,而且还能受到自然美、社会美的熏陶, 寓德育于美的教育中。
蔡元培认为:美育实施者要将美学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之中,审美能力的形成需要智育的辅助,以实现对品德的培养。人的品德教育十分关键,因此,“在加强幼儿美学教育的时候,第一堂课就要告诫孩子为人必须要有道德底线。”[24] 这些理论的东西可能会很抽象,孩子不容易理解,那么不妨用生动化、形象化的例子让孩子更容易接受。例如通过使用投影播放《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让他们从动画片中养成孝敬父母、尊师敬长的美好品德。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在长年累月中形成的,让幼儿在美好的环境中成长,不仅能使孩子身心健全,对他们形成一种乐观上进的精神也有很大帮助。让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正视逆境, 勇往直前,以乐观的心态直面人生中的悲与乐。因此,加强幼儿德育建设,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根基。
3、在幼儿智育中进行美育
美育以智育为基础,具有益智的作用。而智力作为一种知识储备和理性指导, 对美育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科学研究表明,幼儿期是智力迅速提升的重要阶段, 也是认知水平、个性特征、语言表述等各方面技能快速发展的阶段。因此,在对幼儿进行智育训练时,也要注意美育的实施,使智育和美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向幼儿讲授有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知识,是现代幼儿智育的任务之一。在传授知识时,可以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品德素养。比如:教幼儿认识自己、认识同学、认识老师的时候,能使他们懂得尊敬老师、友爱同学、礼貌待人才是令人喜爱的孩子;教幼儿认识常见的动物、植物以及天气的变化,可以扩大视野,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感;给幼儿讲解生活中浅显易懂的科学常识和物理现象,能激发他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浓厚兴趣。因此,讲授的知识必须是准确无误的,这才有利于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良好的品德和审美。
早期智力的发展,为幼儿的审美教育打下良好基础,而美育益智扬善的功能, 又能推动幼儿智力的提升。因此,在智育中发展美育,就是不断培养和提高幼儿审美创造力的过程。
4、音乐中的美育
陈鹤琴认为音乐是幼儿生活的灵魂。他提倡音乐可以和其他科目结合起来, 让幼儿的生活充满音乐。这种学科综合化的主张符合当代的音乐教育思想,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舞蹈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感染力强,得到孩子的广泛欣赏。一切美好动听的旋律、舞姿,无不散发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美感。那里有美好的意境,纯洁的灵性,高尚的情感。“孩子们在如此美好的氛围下,沉浸在美的旋律和进行美的创造的欢乐之中,便会不知不觉地自小养成对于美的喜爱,形成融美于心的习惯。”[25]因此,以音乐手段去陶冶幼儿的性格、情操,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高尚品德,启迪智慧,涵养个性,丰富情感,提高幼儿对音乐美的欣赏力。
在儿童音乐教育方面,陈鹤琴强调音乐应与幼儿的生活环境紧密结合。他认为那时学校的音乐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脱离,只局限在教室或舞台。音乐,是人类高尚情操和伟大才智的成果,是美的象征。贝多芬曾经这样赞美音乐,他说:“音乐,就好比娇艳的花朵,它开满人生之路,散发出迷人的芳香,把生活点缀的更加美好。”在幼儿园,老师要创造条件让孩子把学到的音乐知识和表演才能发挥出来。一般来说,节假日的庆祝活动是幼儿音乐表演的最好机会。这时,孩子们把自己装扮得漂漂亮亮,兴高彩烈地为来宾和同伴表演自己最拿手的节目。在表演节目的过程中,既可以让他们享受到艺术创造的乐趣,又可以扩大他们的视野, 在小伙伴的表演中享受到音乐艺术的启发。
5、美术手工课中的美育
陈鹤琴认为,小孩喜欢作画是他们的天性。孩子都是天生的小画师。抱在怀里的孩子,就爱看色彩鲜艳的图画,能对鲜艳的颜色做出愉快的反应。两三岁的孩子,只要拿起彩笔、蜡笔,就能在纸上涂画。可见,根据孩子的兴趣特点,利用美术教学对他们进行美感教育,是幼儿美育的主要方法。经常把形象生动、色彩明丽的美术作品给幼儿欣赏,不仅能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还能促使幼儿的注意力更加集中稳定,提高幼儿的审美观察力和审美创造力。因此,幼儿园应特别重视美术教学。
陈鹤琴认为,美术手工课是十分有价值的游戏活动,在美术课中组织手工教学,要特别注意发展幼儿的审美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绝不能把美术课简单的理解为绘画、手工的“技术课”。幼儿美术以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为主要内容, 无论哪一项内容,都必须在审美活动中组织教学。幼儿园的美术教学,要从审美教育开始,根据孩子爱美的心理特点,时常用美好生动的形象去感染他们。剪纸、撕贴、泥工、剪贴等手工课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和观察力,激发他们联想和创造的能力。这种游戏活动也更为有趣。比如纸工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折出或剪成四边形、三角形、椭圆形等形状,帮助幼儿进一步引导和分析,使他们学会拼成房子、飞机、轮船、火车、小鸟等物体形象。幼儿不仅在潜移默化中收获了生动的学问,又启发了大胆的思维和无穷的想象,在自己劳动创造出来的美的作品中,得到美的熏陶。
(二)在大自然中进行美育
陈鹤琴指责当时的一些老师只在课堂上教儿童绘画。他认为儿童的世界需要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这样才能收获真正的知识。自然界是辽阔的,清新的空气, 温暖的太阳,都可以作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要素。在草坪上、花园里,教师可以随时随地的开展教学,孩子眼里有什么,什么就是教材。他们在与大自然进行身体与心灵的交汇中,会对芸芸众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如此多姿多彩的自然界中教学,既可以帮助教师轻松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又可以使幼儿对课堂上所涉及的知识得到真正的领悟,享受无穷的快乐,拥有强壮的身体。
幼儿最喜欢的教科书便是自然界,那里是培养他们审美情趣、实施美感教育的殿堂。那奔腾壮阔的江河,那蜿蜒曲折的山峰,那富有生气的春,那果实飘香的秋,无不包含着生命的活力。自然美对幼儿有着无穷的魅力,经常让孩子走进自然,不仅可以使他们在切身体验中产生赞美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还有利于
(三)重视艺术环境的创设
陈鹤琴认为图画、音乐、审美都属于艺术环境的元素。美好的艺术环境在教育教学中十分关键,必须引起广泛的重视。为此,陈鹤琴提倡:首先是学校室内物品的陈设。要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环境的装饰,可以选择孩子自己的成果作为室内的装饰,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的机会展现成果;环境布置不宜复杂累赘,要简单大气、富有设计感;幼儿园的室外也要尽可能多的植树种草。另外是家庭环境。陈鹤琴认为室内的装饰,家具的陈设,都要呈现一种美感;此外, 屋子里的任何一件物品要有序排列,禁止随意乱丢乱放。这样,孩子便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审美的熏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观念。
陈鹤琴主张,要为幼儿提供充足的工具和原料,让他们亲手制作。“做”始终蕴含在陈鹤琴的美育理论与实践中。他认为儿童的“做”是非常重要的,但也不是盲目的,需要老师的指导。
19
陈鹤琴不赞成幼儿一开始绘画,老师就立刻去插手帮忙,那样孩子永远画不出属于自己的作品。老师的引导必须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幼儿作画心理,知道他们想要表达的情感但是自己却无法完成的基础上进行,这样的不纠正、不干涉才是合理的引导。幼儿想要自己完成一件艺术作品时,第一步一定是观察物品的外形特征,对物体有一个全面的把握,从中产生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然后进行创作, 最后在大家的讨论中得到完善。“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美育方法, 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幼儿直接经验的获取,关注个人情感的表达,是对传统教育中满堂灌的授课方法的彻底批判。
三、“活教育”中幼儿美育的主要特征
(一)情感体验与理性认识的统一
这是针对美育本身的规律、特点提出的。美育要通过审美来进行,“美感作为一种意识活动,始终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充斥着浓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表现为情感和认识相统一的特点。”[26]
陈鹤琴非常重视儿童的情感体验,这体现在他的“活教育”课程上。他认为, 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他们不理解大人看似非常简单的理论,是非常正常的。为此,就要鼓励孩子多参与到自然界和社会环境中去,从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而绝非简单的照搬书本,脱离他们的生活环境。即便硬塞,他们也只是表面的记住了,而非真正的理解。所以,陈鹤琴提出幼儿要与大自然进行充分直接的接触, 从中激发一些兴趣,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获得一些生活经验。陈鹤琴提倡要引导幼儿在自然和社会中探索,既能展现生动的形象,使他们最直接的感受生活,又能引发童趣,丰富他们的经验,收获学习的快乐。
美感以认识为前提,体现着美的实质。因此,它是讲究实践的,是理性的。陈鹤琴十分强调事实依据,通过开展丰富的教育实践将理性认识融汇在完整的“活教育”体系中。1927 年,他亲自创办月刊《幼稚教育》;1929 年,他创办中华儿童教育社,以研究中国儿童教育;十年后,他又编写《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指出精确的观察才能使我们接近科学的真理。
所以,在审美实践尤其是美感教育中,只有将情感体验与理性认识有机的结合,将美感认知渗透到审美情感的体验之中,才能获得预期的教育成效。
(二)协调发展与整体发展的统一
美育培养的是整体协调发展的人,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十分重视人的整体发展。整体是指德智体美的全面和谐发展,主要有个性与创造的统一,身体与心理的健全,行为与意志的一致。
在陈鹤琴看来,教育不单单是知识和技能的获取,更是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和人格整体发展的统一。五指活动明确指出,“要从儿童生活出发实现儿童的完整生活。”[27]其课程以社会、自然为中心,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健康活动。它的作用是培养健康的身体,包括饮食起居、娱乐游戏等;第二,社会活动。包括聚会、每日谈心等,目的是使儿童通过参加社会活动来培养爱好和技能, 激发他们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第三,科学活动。具体有饲养动物、种植植物、气象研究等,旨在促进儿童科学知识的增长和儿童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第四, 艺术活动。它以启迪美感,唤醒灵魂,培养孩子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目的, 包括绘画、演奏等;第五,文学活动。包括猜字谜、讲故事、朗读等,旨在提高儿童的文学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儿童对文字的创造力。“五指活动” 主张培养儿童各方面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活教育”课程的系统性、组织性和全面性。“五指活动”就像每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彼此看起来好像是互相独立的个体,实际上是一个互相关联、协调融洽的整体,旨在培养全面发展与协调发展的个性。
(三)真、善、美的统一
真、善、美三者既相互独立又彼此相关。“真”是客观存在的规律。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蕴含广泛的真理,真理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最高准则。我们必须要认识、追寻、热爱和维护真理。陈鹤琴认为,真理是从人类历史活动中探索总结出来的经验,是正确的、客观的,它不会以个人的意识为转移,更不会凭空消失。“实现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的目标,必须以真理为依归,以真理为标准”,[28 ]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中,提倡把握儿童的成长规律,按规律教学,以此作为儿童施教的依据。
善是指人的目的的实现。陈鹤琴所说的善是指良好的行为道德。他认为做人要具备许多美德,比如:勤奋、诚实、守信、懂礼节等。做一个真正有美德的人, 方可实现做人目标。那么,如何来培养这些美德?陈鹤琴总结了三个方面:第一, 父母给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为他们将来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第二,小孩一出生便活跃爱动,对任何物体都抱有一颗好奇之心,以游戏为乐趣。父母要尊重儿童的个性,禁止对孩子进行打骂,禁锢儿童的个性,实施消极的惩罚。第三, 要合理利用暗示。如表情、动作、眼神暗示等,使孩子在柔和的气氛中接受美德教育,慢慢提高自身修养。
美是真与善的统一,它是人类自由创造的实践成果。陈鹤琴认为,小孩一出生便喜欢美好的事物,他们会在生活环境中进行无意识的模仿,从而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念。美好的生活环境能使他们心情舒畅、精神焕发,灵魂得到升华。在陈鹤琴看来,美感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在真挚情感的流露中提高孩子的审美感受,最终实现意志统一、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活教育”就是要使真、善、美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统一于社会实践。“活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做一个真、善、美三者有机统一的人。
四、“活教育”中的幼儿美育原则
(一)“寓教于乐”原则
美感教育的特点之一是寓教于乐。陈鹤琴极力提倡在愉快的环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周恩来对“寓教于乐”的问题谈的更清楚。他认为艺术与娱乐都包含教育的意味,要辩证的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观看影视作品是想从娱乐中放松身心,而教育恰好涵盖在娱乐之中。审美教育始终处在一个悠闲自在、怡然自得的活跃气氛中。那么美育教育的目标是什么?陈鹤琴认为,要关注幼儿精神上的愉快发展。通过审美教育使孩子在情感上得到自由、舒畅,在给予他们训诫的同时也给予褒奖,以培养他们健全的意志品质和积极健康的人格心理。结合陈鹤琴的著作我们可以看出在艺术领域方面,他对儿童精神层面尤为关注。他向往的是从心底里散发的愉悦和自由,追求灵魂的升华,并非庸俗的功名,这才是审美教育的真谛。
(二)“学科综合化”原则
陈鹤琴认为儿童学习的内容并非相互孤立、互不相关,这些内容反而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他提倡学科与学科之间要紧密联系,形成一个综合的整体。为此他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创设了“整个教学法”。他提倡应把各个学科的内容打散揉碎,把需要掌握的知识完整的、有组织的、有规律的传授给儿童。陈鹤琴批判各门学科独立开来的分科教学,这种教学方法细致的分割每一门课程的内容,
忽视了幼儿的心理特点。当今我国审美教育中尤为关键的环节便是倡导学科综合, 即审美教育与其他不同教育范畴之间的结合。比如:音乐、跳舞、京剧、电影、画画等姐妹艺术的结合,或者与艺术之外的其他课程相互结合等。
陈鹤琴很早便主张美育和其他科目的学习内容进行系统的综合。他提倡音乐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语文课上可以给诗文配上曲调;地理课可根据教材所涉及的区域,选择当地的民谣;美术课上教师可以放一段有深意的音乐,让学生展开想象,随意发挥,尽情创作。目前,我国教育改革形势严峻,学科内容有机综合势在必行。而陈鹤琴当年的一系列教育主张直到现在都有极大的借鉴价值。他关于美育与幼儿环境、与其他课程教学紧密联合的教育主张得到踵事增华。当前, 许多幼儿园和中小学都在踊跃尝试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算术、口语表达、识字歌谣以及生活环境的有机综合,将教育寓于快乐之中,将教育寓于审美之中。让孩子在各种美好事物的陪伴下,快乐学习,快乐成长,使美育的价值得到更好的利用。
(三)“寓教于生活”原则
“教育即生活”由杜威提出。陈鹤琴以此教育主张为出发点,倡导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紧紧围绕幼儿的现实生活来开展。因此,幼儿园老师必须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入手,利用他们身边经常看到、接触到的、有兴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现象来实施教学活动,将教育寓于孩子的生活环境中。
在音乐方面,陈鹤琴提倡学校音乐课程必须融入到儿童的实际生活环境之中。那时的音乐教育往往脱离现实生活,只停留在高雅的艺术课堂,局限于教室里的歌唱和演奏。他倡导要让音乐教育融入到幼儿的生活中去,使生活充满艺术的气息。让他们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游戏时,都表现出积极、活跃、勇敢的态度。在美术方面,陈鹤琴关注幼儿从现实生活中获取的经验,倡导把美术教育融入到幼儿的生活之中,将此视作美术教育的核心。他曾提倡要拓展幼儿的视野、充实幼儿的生活。因此,要适时的带领孩子走进自然界和我们生活的社会,引导孩子对大自然中的湖光山色、波峰浪谷、花香鸟语、参天大树以及我们身边多种多样的景物进行细致周密的探索。
综上,幼儿的生活环境是实施美育的最佳场所。正如陈鹤琴所提倡的把大自然和大社会当作“活教材”,不仅有利于幼儿经验的直接获取,更是培养兴趣、激发好奇、学习知识的良好教材。
(四)美育“中国化”原则
那时中国的幼稚园普遍模仿美国。幼稚生看美国的故事,听美国的歌曲,学美国的语言。面对这种办园状况,陈鹤琴指出,我们不否定美国化的教育,但是中美国情不同,中国要探索一条适应国情、符合本国教育发展规律的道路。
陈鹤琴首先从我国的办学现状为着眼点,强调幼稚园的课本、目标、教学等要顺应国情,顺应学校的实际情况。在音乐方面,他主张要开创我们本民族的音乐之路,充分珍视中华民族音乐的巨大作用,弘扬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避免一味地崇洋媚外。他还主张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使用本国的器乐如二胡、古筝、琵琶、笛子等,这些都可以激发儿童对音乐的爱好,培养他们良好的乐感, 进而引发对中国古代器乐文化的热爱之情。在美术方面,陈鹤琴主张引导幼儿走进自然和社会,就地取材,在实际环境下开展的教学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此外,陈鹤琴还主张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帮助孩子充分了解中国传统的美术形式, 使用含有中国传统美术元素的工具,如毛笔、墨水、宣纸等来弘扬我国的传统艺术。
五、“活教育”中的幼儿美育价值
(一)提高审美水平,发展综合能力
美育重在培养人的审美能力。陈鹤琴认为美育在幼儿教育的发展中有着巨大的价值。他在自己的著作中细致说明了画画对幼儿的积极作用,认为绘画可以给孩子增添愉悦,陶冶性情。幼儿可以通过亲手完成绘画作品来展示他们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表现力;也可以用绘画来展现内心的想法,提高审美感受力;绘画可以增进幼儿的知识,丰富他们的经验。在作画过程中,既发展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动手能力、增加专注力,又提高了幼儿的审美水平。
幼儿可以在大人的带领下,通过各种各样的审美方式来发现和觉察自然界的美,如青山秀水、落英缤纷、层峦叠嶂、鹅毛大雪、月明星稀等;也会享受谈吐优雅、彬彬有礼、诚实守信、尊师敬长等和谐的社会关系美;更倾向于从跳舞、唱歌、陶艺、作画、演奏乐器等方式来品味艺术的美,从中收获美的享受,并促进身体美、智慧美、品德美等多方面协调发展。因此,美育对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有着巨大意义。
(二)抒发真挚情意,陶冶美好情操
陈鹤琴认为孩子一出生便对美好的事物充满好奇,原因之一是婴幼儿语言系统尚未完全发育,他们无法用言语来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无法很好的传情达意。另外,幼儿擅长用外显的动作来传达自己的情绪。当他们不高兴时, 可能会握紧小拳头、皱着眉头、双脚蹬踢或者通过大哭来发泄;当他们开心时, 会摇着小脑袋,手舞足蹈的跳着唱着。所以,哼唱和跳舞便自然而然的成了他们抒发感情的方式。心理学有关研究表明,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几个月大的婴儿对自己喜欢的声音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一岁的婴儿喜欢盯着五颜六色的东西看;两岁多的幼儿能分辨自己喜欢和讨厌的颜色;四岁的幼儿可以独自观赏朝阳、彩霞。因此,审美教育要从幼儿阶段开始。尽管这个开始很容易,但却很关键。假使幼儿从一出生就缺少对色彩、图形、声音的感知,那么很有可能沦为“美盲”。所以,从儿童成长阶段的特征来看,更能突显幼儿美育的巨大价值。
(三)丰富感性生命,培养良好品德
在陈鹤琴看来,美育不但可以使我们的品质更加美好,生命更有深意, 还能让我们在追求真理的同时并热爱真理。美感教育可以使幼儿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致、豁达开朗的性格和崇高的理想。在美感教育中, 幼儿的情操可以得到陶冶,神情得到放松,精神得到升华,愉快的长大。良好的审美环境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他们情不自禁的流露出愉悦的表情。这种快乐的满足感不仅有利于幼儿身心的良好发育,也对他们美好品质的养成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善于在唱歌、绘画等艺术活动中塑造幼儿优良的道德品质,使孩子从小就受到艺术环境的熏陶,让他们对美好的事物有着健康的审美体验,在真诚、美好、善良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第三章 “活教育”中的美育思想对幼儿美育的启示
一、树立正确的幼儿美育观
(一)以幼儿为主体
陈鹤琴认为,儿童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教育应从幼儿的生活出发, 尊重他们的本性,顺应他们好奇、好游戏和好模仿的心理。“以幼儿为主体”要求我们充分理解幼儿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一切活动和设施都要以幼儿为中心,通过生动活泼、丰富有趣、充满自主性的教学活动或家庭活动,使幼儿逐渐养成分析自己、判断自己的能力。
幼儿审美教育要求学校和家庭给予幼儿充分的机会,让他们多接触美好而新鲜的事物,适当刺激他们的各种感觉器官,使他们在无形之中形成美的享受。在幼儿园,教师要充分理解幼儿生来便好动的心理特点,避免他们像大人一样长时间的、端端正正的坐在板凳上。这样不仅会压抑他们好动的天性,也会造成精神上的痛苦折磨。相反,老师可以带领幼儿走出教室,通过观察实物来制作教具, 引导幼儿自己完成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品,并给予表扬和鼓励。陈鹤琴认为幼儿后天的成长环境十分关键。幼儿审美观念的形成、人格的培养都源于幼儿好模仿的心理,所以父母要格外注意家庭环境,不要简单的认为孩子太小,什么也不懂,其实不然。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对事物有着自己的认知和看法,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被看在眼里,影响着将来的发展。所以父母要身体力行的为幼儿做出优美的示范,营造一个真、善、美的生活环境,形成良好的家风。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享受美的熏陶,建立同理心和自立心。
(二)以游戏为中心
陈鹤琴提出游戏有许多积极作用:第一,游戏是一项激发兴趣、使人活泼的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使人忘却疲惫,倍感快乐;第二,游戏能提高头脑的敏锐度和动作的灵敏度。第三,游戏是休息的灵丹妙药。第四,游戏有利于培养公民应有的品德。游戏是幼儿生活的中心。在欢乐活泼的运动中,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好和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传统的教育把游戏从教学中剥离开来, 是十分错误的。游戏对幼儿个性的成长和道德观念的养成有着巨大作用。因此, 把游戏做为幼儿教育的重要方式,做到在游戏中传授知识,在游戏中开展学习。
游戏化的教学要求课程以生活为中心。让儿童融入社会与自然之中,在社会与自然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游戏化的教学能培养儿童灵动有趣的个性, 发展乐观上进的精神。在游戏中,孩子能无拘无束的释放自由和快乐。因此,我们要高度关注游戏的作用,努力创造游戏化的生活环境。利用游戏实行幼儿美育时要特别关注以下三点:第一,要了解游戏的形式和内容,选择健康的游戏内容实施美育。比如:通过搭建积木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他们对于整体美的认知;也可以通过聆听轻快优美的旋律提高他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第二,因性格、性别不同,孩子对游戏存在着不同的爱好和兴趣,要让他们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游戏。比如:性格外向的孩子喜欢成群结队的你追我跑,而性格内向的孩子则喜欢安静的看图画书;很多男孩爱好玩水枪、玩沙子,而很多女孩则喜爱过家家、玩布偶;第三,幼儿在自己玩游戏时,老师或家长减少插手和代替,要让孩子自己玩;第四,要鼓励幼儿和其他小伙伴共同游戏, 以建立集体意识与合作意识。因此,幼儿以游戏为生活,重视和引导幼儿游戏对我们当代幼儿美育思想有着巨大价值。
(三)以健康为根本
陈鹤琴积极倡导健康教育。“活教育”目的中“做人”的第一个条件就是拥有健康的体魄。健康是一个人事业和理想抱负的前提。马雅可夫斯基在诗中赞美“健康”:人世间没有任何衣服比健康的肌肤和强健的肌肉更为美丽。
疫情当下,病毒肆虐,是对我们身体健康的一次巨大考验。而幼儿的免疫力和抵抗力相对较差,致使他们成了这些病毒的易感人群。所以在这关键时刻,社会各界要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充分保障幼儿的身心健康。首先,学校要适当的开展一些体育运动,提高孩子们的心肺功能,增强免疫力。此外,心理健康课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帮助儿童稳定情绪,培养健全的意志和良好的同伴关系; 其次,父母和家人也应格外注意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建立自信,创造一个和睦友好的家庭环境。父母自身也要增强锻炼意识,在国家允许的条件下,多带孩子到户外做运动,如:登山、散步、打球等;最后,社会要格外重视儿童的卫生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身体机能和勇敢乐观的精神。因此,社会各界必须广泛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培养健康的体魄一定要从幼儿抓起。
二、社会、学校、家庭形成教育合力
“五指活动”是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中关于幼稚园课程理论的中心内容。它要求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将系统的、合理的、有组织的教育内容融入到幼儿的生活中。从“五指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教育课程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因此,幼儿的教育尤其是美感的教育也亟待家庭、社会和学校的相互配合。
(一)家庭美育重视环境创设
家庭是幼儿美育的摇篮,家庭对于孩子审美能力的养成,有着关键作用。幼儿审美趣味的形成,离不开家庭环境这个大因素。陈鹤琴根据常年累月的教育经验撰写了《家庭教育》,书中完备的记录了他的家庭美育活动。从中我们可以获得三方面的启示。
首先,父母要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文学艺术方面的素养,让自己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才能。这样,当我们带着孩子去欣赏自然美景的时候,给孩子讲解一些优美的诗文佳作,可以帮助孩子体会到中国的诗词美和自然美;当父母带着孩子走进剧院,观看戏剧、电影、歌舞剧等艺术表演时,可以娓娓动听的给孩子分析剧情,欣赏演员们的表演才能,加深孩子对艺术美的感受。只有父母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高水平的艺术涵养,才能培养出美感丰富的孩子。
其次,在家庭活动中,父母要重视创设审美的环境。比如为孩子创造美术的环境、音乐的环境。有条件的家里可以摆一架钢琴、一台古筝或悬挂几幅国画、油画。从中可以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慢慢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亦或是晚饭过后,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歌唱,节日里每个家庭成员精心准备节目并汇报表演等。这些生动有趣的娱乐节目不仅能使家里充满朝气、家庭和谐、感情和睦,还会使每个家庭成员在精神上获得美的享受。
最后,是家庭的布置。家庭布置讲求干净整洁。房子的内饰、家电的排列摆放都要符合审美情趣。家中布置一间练字房、书房或者小型艺术室,能使幼儿在文化和艺术的氛围中,提高自己的修养,培养文雅的举止和文明的语言。为人父母,既要事事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又要随处当心孩子们的处境,使他们听到的、看到的全是善举。如此一来,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也受到好的影响。
(二)学校美育营造校园环境
在学校美育方面,1923 年陈鹤琴在南京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幼教试验基地— 鼓楼幼稚园。他提出,幼稚园要充分挖掘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的教育因素编制课程。经过多年教育实践的探索和总结,他又开办江西试验幼稚师范学校,开展“活教育”试验。学校成立后,陈鹤琴积极开展教育实践,开设音乐、美术、农工、工艺等课程。他的一系列教育举措对当代我国幼儿美育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一,课堂美是师生共同搭建的、能够双向交流情感的桥梁。在课堂上,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透露出浓烈的美育因素。课堂教学要融入师生之间美好的感情交流,这样既能够提高幼儿园老师授课的积极性,使老师态度和善,思维活跃,把知识讲的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又能提高孩子认真听课的热情,使他们在愉悦之中接受知识,享受学习。课堂教学实际上是把理性的知识传授给受教育者的活动,但它并不排斥情感的交流。要努力创造一个热情高涨、身心放松且井然有序的上课气氛,给幼儿带来精神上的亢奋和愉悦,得到美的感受。
第二,校风美是学校美育中的关键。在校风建设上,陈鹤琴主张学校要创设良好的环境。比如:惬意的学习娱乐环境、友善的师生关系、浓郁的学习氛围和素质良好的教师等。一旦形成美的风气,将会极大的推进幼儿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
第三,校园美是学校美育的重要举措和渠道。它包含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软环境建设和以美化学校为主要特征的硬环境建设。在软环境方面,幼儿园可以开展班级文化和组室文化、构建制度文化、举办校园文明活动等。在硬环境建设方面,可以通过草坪、树木、盆景、花圃来绿化校园外部环境,也可以在室内走廊张贴名言警句和幼儿的绘画作品。室内布置要符合环境本身的特点,既要有观赏价值,又要有利于学习、工作和休息。校园环境与幼儿的生活、游戏、学习密切相关,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吸引幼儿的眼球,提高幼儿的审美品味,帮助幼儿缓解刚入学的焦躁和不适。
(三)社会美育提供广阔背景
社会应更加重视幼儿教育机构和幼教制度的健全,完善幼儿教育大纲,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提供完善的幼教设施。
首先,在幼儿园内,要创造良好的、优美的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活动场所, 提供饶有情趣和教育意义的环境。其次,社会应提供多样化的美育设施。比如: 电影院、艺术馆、剧院、音乐厅、植物园、动物园、少年宫、儿童游乐场等专门的场所。有了这些场所,幼儿美育活动便有了基地。社会美育的设施还体现在对幼儿玩具和幼儿艺术器具的要求上。我国现在的玩具产品五花八门,在形式和色彩上深深的吸引着幼儿。“但不少幼儿玩具不符合健康、卫生、安全的标准,一些幼儿艺术器具的生产也不符合专业标准。这样在孩子的乐智开发中就可能导致孩子的失真。”[28]因此,社会有关部门要严格加强对幼儿艺术器具生产的监管, 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习器具。最后,社会应提供珍贵的精神食粮。这就要求社会要鼓励广大作家、艺术家多接触儿童,多熟悉和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生活, 多创作一些备受幼儿欢迎的文学艺术作品,这对他们弃恶扬善的审美极具教育价值。
(四)统筹社会教育资源,使“五育”和谐发展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美育课程成为应景课程。幼儿期无论是家里还是学校, 学科教学颇受重视,却很少带领孩子们走进自然,引导孩子体验社会的自然美、人文美以及培养孩子影视鉴赏、跳舞、绘画等艺术的审美教育。目前,许多培训机构针对应试教育专门开设了幼小衔接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相背离,幼儿教育应“去小学化”。
“体、智、德、美是我国幼儿教育的任务,促使幼儿的健康和身心的正常发育,发展智力和创造力 ,培养幼儿爱美观念,增进愉悦精神”。[29]随着教
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五育”和谐发展是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它不是割裂开来的学科体系,而是内容交叉、目标关联的完整的要素系统,是协调统一的整合体。只有五育协同开展,每个环节毋偏毋废,教育的生态系统才能协调平稳、焕发活力。
当下,国家政策和教育各个领域的施行情况出现短板。德、智、体育受到人们的加倍关注,而较少的重视幼儿美育。大家普遍认为美育就是开设艺术课程, 美是无法教授的,导致我国幼儿美育层面陷入一种智育化、功利性的误区。美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容小觑的一部分,它对人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着重大作用。“五育”和谐发展符合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方法。因此,统筹社会的教育资源,加大对美育经费的投入,有利于改变我国当前幼儿美育的问题。
三、 幼儿园教师应提高自身美学素质
陈鹤琴曾劝诫幼儿教师不仅要擅长唱歌、弹琴、画画等艺术才能,还要擅长交谈和其他多种才能。当前,我国幼儿教师的现状不容乐观,美学涵养普遍较低,
(一)加强学习,提高审美修养
感知美的能力、评价美的能力、欣赏美的水准和创造美的能力这四个要素共同构成审美修养。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的美学涵养普遍较低,他们将艺术教学看作简单的“我教你学”。要想提高审美修养,幼儿园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以获得较高层次的艺术修养。比如:加强书法的练习,写得一手标准大气的粉笔字;学习绘画,可以随手画出一幅灵动鲜活的简笔画;饱读诗书,能在幼儿教学中呈现节奏感、旋律美,能在幼儿的脑海中勾勒出诗情画意的景象。拥有良好美学涵养的幼儿老师,不依靠浓妆艳抹来修饰自己,他们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能在教学中使课堂生动活泼,高潮迭起,引发幼儿的发明和无穷的联想。
幼儿教师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人物,提高个人的美学素养有着巨大的作用。它直接关系着孩子们的全面健康成长,是美育实施的前提和保证。幼儿教师如果缺乏良好的美学涵养,无法对幼儿进行有效的审美教育,美育就变成了“假”、“大”、“空”。只有在发现美、创造美的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施行审美教育,方可使幼儿受到美的熏陶。所以,幼儿园教师要不断给自己注入新的养分。学习一些幼儿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培养多种兴趣和爱好,具备琴棋书画多方面的才艺。不断丰富自身美学理论和实践,提升自身的美学素养。
(二)转变观念,突破僵化思维
美是千差万别的,美也是相对的,美好的事物不是一成不变和孤立存在的。美是相对的。当今许多幼儿教师把自己的审美观当作幼儿审美活动中最主要的评价标准,却忽视了幼儿在审美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这很可能使他们慢慢丧失对审美活动的敏感性,失去自己新奇的创作风格,进一步导致孩子失去最本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要转变自身的审美观念,正确认识美的多种表现形式。比如:幼儿教师在引导孩子们画七星瓢虫的时候,可以先带孩子们观察七星瓢虫的外形,观察瓢虫在各个角度下的特点。教师减少参与,只做引导。最后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充分发挥想象,画出自己眼中的瓢虫,并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作品。相信每个小朋友的绘画成果都是不同的。教师能冒然评价哪个孩子画的是最美的,哪个孩子画的是对的吗?当然不能!每幅作品都是幼儿眼中对瓢虫最真切的感知和理解,没有“最美”,也没有“最对”。因为美本身就是多姿多彩、千姿百态的。我们可以将整洁划一理解成为一种美,但是参差错落也不失为另一种美。美不是条条框框,我们不能用固定的标准去理解美、规定美,因为审美活动本身就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幼儿教师要突破固有的、僵化的美学观念,突破传统的完整美、匀称美、整齐美的形式,充分肯定美的多种形式。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
首先,幼儿教师的审美观念要与时俱进,把审美活动看成是创新力和想象力生成的过程。充分意识到无论是在思维方面还是创造方面,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恰恰诱发了孩子们丰富的发明心和联想力。其次,幼儿教师在选择教学活动时,要考虑是否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是否贴近生活等因素,来激发他们创作的热情。比如:小孩如果喜欢小动物,就可以设计“小兔子乖乖”、“小猪佩奇”、“小猫钓鱼”等活动,以孩子的兴趣为起点,创造出自己联想的东西, 以积累他们的生活经验。最后,幼儿教师要尝试“趣味化”教学,引导幼儿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在审美活动中充分发挥,自由表达。比如:在美术活动课上,教师可以创造多种形式,把绘画与音乐、童话、诗词、绘本等巧妙结合,充分调动幼儿的感觉器官,让他们挥动创造的翅膀。
教师与幼儿在审美创新教育中都是主体。要想使审美活动富有创新性和创造力,就要掌握创新美育的要求、方法和策略。合理指导幼儿进行创作,鼓励他们大胆想象,让他们在饶有风趣的艺术活动中愉快长大。
四、深入幼儿美育课程设计,开展幼儿美育实践活动
(一)美育理论课程合理设计
真正的理论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陈鹤琴基于中国幼儿教育的现状,合理的吸收国外教育理论的精髓,并在国内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幼儿美育理论,为当下幼儿美育理论课程的设计提供了宝贵依据。
从陈鹤琴的美育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出:所有的课程都是儿童因时因地自发的活动。因此,在美育理论课程设计上,首先让幼儿明白美育的目的。其次,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以幼儿熟悉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为素材组织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在无形之中为孩子树立对学校、对家乡、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当下,一些幼儿园把绘本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 很多绘本都是采用陈鹤琴将毕生心血都贡献给中国的教育事业,尤其是儿童教育。他曾受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提出了具有开创性的“活教育”理论,该理论强调游戏、玩具、艺术的重要作用,美育思想始终贯穿其中。
陈鹤琴“活教育”中的美育内涵极为丰富。它提倡美育要在幼儿生活中进行, 强调艺术环境和和游戏环境的重要性;要重视美育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坚持教、学、做相结合;要始终坚持情感体验与理性认识的统一、和谐发展与整体发展的统一、真善美三者相结合;要认真落实“寓教于乐”、“学科综合化”、“寓教于生活”和“美育中国化”的幼儿美育原则。由此可得,“活教育”中的幼儿美育有着宝贵价值,对当今幼儿美育工作的开展有巨大的启示。
陈鹤琴“活教育”中的美育思想丰富而又独特,为幼儿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进以及幼儿园的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为我国当前幼儿美育理论的建设和美育实践活动的开展都发挥着巨大作用。尤其是对幼儿园美育工作的引导作用最为显著,值得当今幼教管理者的借鉴和学习。当前,社会各界必须高度重视幼儿美育,树立正确的幼儿美育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要切实承担起相应责任, 同心协力,凝聚成一股教育合力,共同引领幼儿美育改革之路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