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毕业设计
论文选题
关于我们
管理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金融证券论文
法学论文
计算机论文
MBA硕士论文
艺术论文
财税论文
公共关系论文
理学论文
工学论文

XX公司物流管理改善研究

2022-02-04 11:25 888 浏览

摘要

T公司物流管理改善研究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的不断增强,汽车行业发展环境日趋完善,截止到2020年,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达到200多辆,而汽车制造业从90年代开始,实现了井喷式增长。中国俨然成为世界汽车产销量大国,在全球汽车市场中占据着首屈一指的地位。科技环境以及技术环境的不断革新与优化,政策的相对完善,都给汽车零部件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但同时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对传统汽车制造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机遇与挑战并存,不断改进企业内部的管理问题,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T公司总部位于美国伊利诺斯州LakeForest,全球年营业额62亿美元,员工约21,000多名。2006年在上海成立T汽车排气系统公司中国研发中心。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司。其研发中心从事整套排气系统的开发,所涵盖的领域包括冷端产品、热端产品,柴油后处理系统以及其他的高端NVH技术。先后在河北、成都、广州、重庆、宁波、沈阳、武汉、南京等地开设分公司,客户包括了如一汽、奔驰、上汽通用、广州菲亚特、上汽大通等四十多家汽车厂商。T公司成立于2011年,面向客户是上汽通用东岳有限公司,目前在供的产品总成有六种。

本文以T公司为例,通过对其业务流程的介绍,对现有物流体系:计划体系、物料体系、供应商体系、以及包装管理体系逐一分析,结合现有的信息系统:订单系统、ERP系统、标签系统、工位器具管理系统、售后件系统等,就T公司现有的问题进行一一剖析:物料管理问题,供应商管理问题,以及工位器具管理问题等。对于这些问题的发生,寻求根本原因,对原因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第四章,针对上述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运用相应的管理工具,分别进行了对应的改善设计。从人力资源建设的角度出发,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确保改善方案可以有效的落地实施。对于方案的实施效果,从五个不同的维度:库存周转期、库存质量、库存预测、合规性、供应商满意度分别进行评价,确保方案的效度以及可持续性。

通过对T公司物流管理体系的分析,对其造成问题发生的原因进行了阐述,改善物流管理模式,提升供应商管理满意度,改善包装管理体系,并对在用的IT系统进行了有效的提升,解决T公司在目前所遇到的物流管理的难题。在激烈竞争的当下,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同时也可以为同类汽车制造供应商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物流管理,优化,物流改善,汽车零部件


第1章绪论..1

1.1研究背景与意义..1

1.1.1研究背景1

1.1.2研究意义3

1.2研究内容..4

1.3研究思路..4

第2章理论及方法综述..6

2.1精益物流..6

2.1.1物流改善的目标6

2.1.2精益物流的基本框架6

2.1.3精益物流实现方式7

2.2精益物流常用的方法及工具..9

第3章T公司的物流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12

3.1T公司基本概况12

3.1.1T公司简介..12

3.1.2主要业务描述..12

3.1.3现有组织架构情况..13

3.2T公司物流管理现状13

3.2.1现有物流管理体系分析..14

3.2.2现有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分析..20

3.3T公司物流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分析23

3.3.1物料管理问题..23

3.3.2供应商管理问题..263.3.3包装管理问题..27

3.4T公司物流管理问题原因分析27

3.4.1组织架构构建问题..28

3.4.2信息化孤岛..29

3.4.3管理工具落后..29

第4章T公司物流管理改善方案设计31

4.1T公司物流管理改善方案设计原则31

4.2物料管理体系改善方案设计...33

4.3供应商管理体系改善方案设计...37

4.3.1原材料供应商管理体系改善方案设计.37

4.3.2其他类供应商管理体系改善方案设计.39

4.4包装管理体系改善方案设计...40

4.5T公司物流改善方案IT系统支持..41

4.5.1SAP系统支持.41

4.5.2条码管理..42

第5章T公司物流改善方案实施与效果评价44

5.1T公司物流改善方案实施44

5.2T公司物流改善方案实施效果评价45

5.2.1物流改善实施效果评估维度.45

第6章总结与展望53

参考文献54

致谢56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行业背景分析: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规模的发展速度趋于稳定。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00万亿元,同比增长7%。在汽车行业平稳增长的带动下,汽车零部件市场发展总体情况趋于良好。预计2020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销售收入将达4.61万亿元。


汽车行业的连续稳定发展,给我国的汽车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随着创新环境的稳步增强,相关政策的不断支持和优化,汽车零部件产业在近十年来也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为促进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健康发展,中国企业工业协会在“十三五”规划意见中指出,建立创新性汽车产业体系,这为汽车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道路。

T公司背景分析:

整车是由数以千计的零部件经过各种工艺加工的复杂化产品,高价值、高寿命的社会必需品。现在多数的汽车主机厂,其生产方式都是市场需求拉动生产的模式。零部件供应商则是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按时、按需地供应客户的需求。以T公司为例,成品(Finishedgoods)库存在3天左右,零部件和半成品库存维系在1天,防止成品大量积压,造成呆滞;存在在客户发生断点指令时,大量的无效成品面临报废的情况。而有的零部件供应商,在精益物流思想的指导和应用下,可以实现小时级别的供货,这就对物流管理提出了更高、更精益的要求,而不仅限于满足客户的需求,需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JIT(JustInTime)运作模式。物流管理系统从广义上分析,主要分为实物的流动管理和信息的流动管理两部分,这里的实物不仅仅包括原材料,成品,同时也包括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出现的包装器具,包装材料等。如何实现二者有效的对接与管理,准时地将货物交付给客户,同时降低自身企业流动资金的积压,是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物流管理的核心问题。

T公司总部自1995年在上海成立以来,先后服务于多个大型整车厂,包括一汽大众、华晨汽车、江铃汽车、北京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奇瑞汽车、郑州日产、长城汽车、厦门金龙、长安福特马自达、长安铃木、神龙汽车、东南汽车等三十多家优秀的整车制造商。T公司现已通过IATF16949、ISO14001体系认证,并多次获得“SGM最佳供应商”、“GM供应商优秀质量奖”、“SGM服务优异奖”、“SGM优秀绿色制造供应商”等荣誉。为更好地服务于客户,T公司也在不断地研究适合汽车零部件生产需求的物流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整合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供应链管理的强弱决定了产业链中物品的流转能力,具体体现在销售,采购,库存,生产,报废等环节。目前T公司与客户之间采用的MR(MilkRun)循环送货模式,提高车辆的装载率和利用率,有效地降低了运输成本的费用。对下级供应商采取中转仓库统一供货模式,可有效减少供应商送货频率,减少零件库存,并且缩减由此带来的送货成本。这样可以实现自上而下的整合管理,降低了整个供应链的成本。

2.精益化物流管理理念的应用。T公司将精益的思想运用在企业活动的每个模块中。首先,通过客户的需求滚动预测,制定精益生产计划,满足客户JIT交货和JIS交货,通过对客户周度需求、月度需求、年度需求的综合分析,在满足于客户交付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呆滞库存流动资金。其次,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不必要浪费情况的产生,立足于客户的需求,消除固有浪费。第三,根据产品的特性提升仓储的利用率,减少库存空间的不合理浪费。

2


尽管精益物流思想在T公司物流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基于高速发展的时代为出发点,仍然存在一定的上升空间。第一,T公司在物流管理活动中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还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对于生产过程中各个物流环节的衔接工作相对薄弱,在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层面没有很好的提升;第二,缺乏创新性和系统性。随着科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客户的需求也在随时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作为零部件供应商,实现企业创新管理和系统管理,构建绿色、现代化的精益物流管理体系,合理运用现代化技术和5G网络技术,对物流进行大数据管理。

1.1.2研究意义

汽车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汽车工业的发展状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家在制造工业方面的水平,而汽车制造业的本身,集供应,生产,再到销售,回收,就是一个复杂的物流过程。汽车制造行业的物流管理,是涉及面最宽,技术最复杂的,能否保证物流系统良性运作并持续优化,是汽车制造业企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本文旨在以具有代表性的汽车制造业T公司为例,对涉及物流管理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劣势因素,加以改进优化,从而减少整个过程中的成本浪费,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经济效益。就研究意义而言,其呈现的意义如下:

1.对T公司现有的物流模式进行分析,从采购到配送:根据原材料的性质(ABC分类法)确定其最佳的采购周期、安全库存量、采购批次、采购量等,依据供应商到工厂的距离,运输方式,确定供应商处到工厂的配送周期,紧急响应时间等。从计划到生产,立足于客户的需求,但不局限于客户的需求,制定生产计划,按照其制造工艺流程,以及生产线边的空间,明确原材料上线频次和工位器具的循环周期。从各环节挖掘目前企业存在的问题,对问题深入研究,究其根本寻找优化方案,降低运作成本,从精益物流的角度解决和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对于其合作的下级供应商进行更加细化的差异性管理,提升供应商满意度,从而增强供应商与公司之间的粘性,有利于长期有效的战略合作与发展;第三,对于包装提出更加明确的管理规范,可有效降低物流运作成本,提高包装器具管理规范和利用率;

2.对整个行业的意义:通过对T公司在物流管理方面的研究改进,对同行业的零部件供应商有类似的借鉴作用;构建现代化物流管理体系,实现JIT生产模式,利用现代化管理技术,理论联系实际,解决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痛点问题。


1.2研究内容


本文通过对T公司现有物流管理模式的深度剖析,辨识出T公司物流管理方面的薄弱点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据公司实际的运营情况制定了可行的改善方案,改善方案实施后,从不同的维度对其改善的效果进行评价,确保其可持续性和科学性。

第一章主要讲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说明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归纳和总结了对部分文献的参考以及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本文所运用到的理论及方法综述,包括精益物流目标、基本框架以及实现方式,介绍了精益物流常用的方法和工具。

第三章阐述了T公司物流管理的现状以及对问题成因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对公司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简单说明了T公司目前的业务情况,进一步着重分析T公司物流管理现状,通过对现有物流管理体系:计划体系、物料体系、供应商体系、包装体系一一剖析,对现有的物流系统进行了说明;其次,分析了现状下物流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对问题的成因进行了研究。

第四章是T公司物流管理改善方案设计。首先明确公司精益物流方案设计的原则,对T公司物流改善方案体系方案进行阐述,其次,对物料管理系统、供应商管理系统以及包装系统分别进行了改善。在第四章的最后一个章节解释了T公司物流管理改善研究中IT系统支持方案,包括SAP系统支持以及条码管理系统支持。

第五章阐述了T公司物流管理方案实施与效果评价,通过多维度的物流评价工具,对本次改善进行分析评估,对其中的不足之处也做出了解释。

第六章是总结与展望,对全文进行了一个总结。


1.3研究思路


文章对T公司的主营业务以及服务对象一一列举,对物流管理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多方位的解读,找出其不足之处,有针对性的制定优化方案,并有一系列保障其实施落地的举措,实施后有行之有效的评估方案,研究思路图示如下:


T公司主营业务简介


图1.2研究思路图5



第2章理论及方法综述


2.1精益物流


精益物流是起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一种物流管理思想,其核心是追求消灭包括库存在内的一切浪费,并围绕此目标发展的一系列具体方法。精益物流是由精益生产思想演变而来,在物流管理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1]。

精益物流的基本指导思想是精益思想,就是指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降低浪费[2]。一般来讲,其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1)从客户的需求角度出发,分析潜在价值;(2)依据整个价值流的流动确定供给、制造以及输送物品必备的条件和过程,(3)创造无间断、无等候、不间隔的升值的过程流动。(4)由客户需求转化为内部拉动;(5)不断的发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浪费现象,持续性地降低和消除浪费,不断改进。

2.1.1物流改善的目标

物流作为企业运营的重要环节,不断地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在精益思想的指导下,其追求改善的目标包括以下四点:

(1)减少浪费:一个企业在整个的物流活动中造成的浪费现象很多,包括库存积压,过量移动,过度搬运,顾客满意度降低,提供客户不需要的服务等、堆积、装载率低等,都是需要不断改进和消除的浪费,也是精益物流改善最重要的环节[4]。

(2)缩短交期:如何缩短从客户下单的那一刻,直到收到货款所用的时间,是物流改善的另一个目标,通过减少无附加价值的浪费,缩短时间。

(3)降低成本:企业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盈利,而消除浪费也是为了创造利润,有效的识别出哪些是可以改善的浪费,比如人工的浪费,工时的浪费,库存的浪费,降低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成本,也是物流改善的目标之一[5]。

(4)提高质量和安全:通过标准化作业,持续改善,准时制等,以顾客为中心,以安全质量为导向,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

2.1.2精益物流的基本框架

(1)客户需求:精益思想体系中,客户需求是一切的源头,整个物流活动的开端都需要从客户的需求开始,其上游的供应商,到工厂内部的生产部门,都是以客户的需求

6


为依托,而不是以供应商的需求为基准,客户有了需求,工厂才会将需求下发给供应商,同时在工厂内部进行生产,并快速提供给供应商。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9]。

(2)准时:在规定的时刻将需要的产品交付给客户,是整个物流体系要实现的最基础的目标。这个要追溯到最初的信息的流动,客户的预测信息,如何快速有效的传递下去,减少复杂的传播路径以及传播方式,消除等待,才是确保准时交付的第一步。[10]同样,在后续的物料的流动中,同样需要准时的概念,从原材料的运输到收货,从在制品的流转到成品的拣配,交付等,都需要信息准确高效的传递。而电子化可以实现这一功能。确保整个物流流通过程都能够按照节拍有效的进行下去。信息的电子化是所有物流活动展开的先决保障[11]。

(3)准确:客户信息的准确传递,需求预测的准确接收,准确的安全库存存放,准确的送货数量,准确的窗口时间,准确的结算等,是物流改善的重要条件。

(4)快速:对于客户的需求物流系统的反应快速;产品流通快速

客户发出需求后,物流系统能够迅速识别并统计出客户的具体需求,制定满足客户需求的物流方案,快速的将产品交付给客户,减少时间的浪费。

(5)降低成本:合理分配资源,通过电子化的信息传递,快速反应,准时化生产,消除比如换模、过度加工、不必要的等待、不必要的动作等一系列的浪费,降低物流服务的成本。

(6)系统集成:物流系统承载着各种的资源和信息,从需求方到供给方能够有效地实现信息共享。而系统与系统之间,也有着纷繁复杂的交互,将这些系统通过一定的端口进行对接,实现设备与设备之间,信息与信息之间,都能够有效的传递与识别,并对这些信息做出合理性的分析,消除浪费,更好地满足并超越客户的需求[13]。

(7)信息化:现代化的物流服务业已经依托于信息化和电子化,快速的将各类繁琐的信息加以分析统计,减少人工作业环节,能够更加高效快速的得到相关的信息,快速的将产品交付给客户,同时,信息化可以运用到物品流动的各个环节,实现有效追踪,从而达到全球化、一体化的目标[14]。

2.1.3精益物流实现方式

第一步:企业系统精益化

1)组织结构的精益化:目前很多企业的组织结构并不能够有效的支持企业的发展,岗位设定和岗位职责并不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而组织结构的好坏,又直接影响物流活动是否能够正常进行,所以组织结构需要精益化[20]。

2)系统资源的精益化:一个企业的系统资源必须加以整合,对现有的资源脉络整理重建,优胜劣汰,提升竞争力,才可以与其他企业在物流方面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一席之地。

3)信息网络的精益化:不同于以往的物流运作模式,网络信息系统对于现代化物流而言,至关重要,尤其是在5G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网络技术的精益化运用,是物流运营成败的关键[24]。

4)业务系统的精益化:业务系统的复杂性、多样化,只会增加工作难度,增加浪费,并不能很好地提升工作效率,提升客户满意度,对业务系统进行有效的合并,使它能够更好为操作者提供服务,实现各种功能,是实现精益物流的前提。

5)服务内容及对象的精益化:由于物流本身的特征,不会直接创造利润,所以,在进行精益物流服务时应选择适合本企业体系及设施的对象及商品。这样才能使企业产生核心竞争力。

6)不断的完善与鼓励创新:不断完善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改进,寻找原因,提出改进措施,改变工作方法,使工作质量不断提高[25]。鼓励创新是建立一种鼓励创新的机制,形成一种鼓励创新的氛围,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有一个跨越式的提高。物流的实现过程中,人的因素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任何先进的物流设施,物流系统都要人来完成。并且物流形式的差别,客户个性化差异的趋势和对物流期望越来越高的要求也必然需要物流各具体岗位的人员具有不断创新精神。

第二步:提供精益化服务: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提供准时化服务--提供快速服务--提供低成本高效率服务--提供使顾客增值的服务

第三步:实现企业物流活动精益化。通过准时化、自动化生产持续改进,这些也对传统的物流经营理念造成了影响。物流流程实现精益化管理,在准确的时间内将准确的货物送到准确的地点,通过对物流活动的不断总结,可以将物流活动总结为以下八类:

①固定周期订购

固定订货周期指的是按照预先设定的零件的数量、品类、到货时间,确保零件有效均衡拉动[25]。

②供应商管理

与供应商之间是合作的关系,而并非简单的上下游关系,对于供应商出现的问题,


及时与其沟通,或采取现场评审的方式,协助其处理遇到的困难,降低在供货过程中出现的风险[30]。

③精益包装

精益包装涉及到所有流通的物料,包括成品、在制品以及原材料,精益包装的理念在于运用标准化的技术对包装器具进行统一的设计和管理,确保在日常运营中能够满足仓储、运输、质量、成本、交付的要求。

④外部运输控制

路线规划以及装载率规划是外部运输的重要参考条件,运输的节点需要拆分到半小时,提前规划出设备的工作量,库存数量,以及泊车位管理等[33]。

⑤预期接收

预期接收就是运输物料的车辆在指定的时间内到达/离开预定的物料接收窗口,目的是在准确的时间内把准确数量、质量的物料送到指定的地点,保障生产线的高效运行。

⑥临时物料存储

临时物料存储的方法是对生产物料存储管理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改进人机工程及安全工作环境,减小堵塞,提高效率,保证先进先出。

⑦物料拉动系统

生产线边将满箱物料取下后,发起新的物料拉动信号,物流人员根据信号对线边物料进行配送的拉动系统

⑧均衡生产

通过均衡生产本身与供应商均能够通过均衡班组成员的工作量,提高产品质量,减少伤害,降低疲劳,避免制造过程中的过度生产浪费,提高装置,设备,及劳动力的利用率,促进了成本节约,满足客户需求。

2.2精益物流常用的方法及工具


物流管理方法即物流技术,是指物流活动中运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方面的理论和方法,以及机械设备,物流设施和装置与工艺的总成,包括硬技术和软技术等两个方面。其中硬技术是指物资流动所用到的各种运输工具、机械设备、场地设施及相关的通信网络、电子计算机等方面的技术;物流软技术是指为实现高效率物流系统而使用的信息工程技术、操作系统和配送功能技术支持等。

1、精益物流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消除物流活动中的浪费现象,如何有效地识别浪费就成了精益物流的出发点,为此,物流专家做了大量的工作,创建了一些“工具箱”,丹尼尔.约翰斯等曾总结了这方面的成果,认为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有7种:过程活动图、供应链反应矩阵、产品漏斗图、质量过滤图,需求放大(扭曲)图、决策点分析图、实体结构图,而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过程活动图和实体结构图。

过程活动图是一种传统的工业工程方法,它由5阶段构成:

过程流研究;

浪费识别;

过程再思考;

流向设计或运输路线的再优化;

价值流中每项活动存在必要性的进一步确认。

在运用过程活动图进行分析时,主要把握三个关键点:过程的总体考察;每次过程的详细记录,包括所花时间、所需人员、产品所移动距离、所用设备及场地面积;用5W1H法进行分析(活动为什么存在、谁来执行、用什么设备、在哪里、何时和怎样实施)。

实体结构图:是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识别价值流,它有助于了解供应链的结构及供应链运行状况,一般由容量结构图和成本结构图两部分构成。与过程活动图一样,通过实体结构图可以消除不必要的活动,或简化、合并活动或调整活动顺序以达到减少浪费的目的。

2、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是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MIT教授Hammer和CSC管理顾问公司董事长Champy提出来的。业务流程再造就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在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从而获得可以用诸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业绩来衡量的戏剧性/显著性的成就。业务流程再造的主要思想是从职能管理到面向业务流程管理的转变,注重整体流程最优的系统思想,同时也是信息资源的以习性获取与共享使用。其主要的方法包括:流程图分析法,将数项工作任务组合、合并为一;基于员工决策拍板的权力;业务流程的各个步骤按其自然顺序进行;为同一工作任务设置若干种进行方式;工作任务超越组织界限;尽量减少检查、控制、调整等管理工作。

3、库存,从流程的视角看,是指流入运用系统中的流程对象,这也称广义的库存。按照其所处的状态分为:原材料(供应商、企业原材料等),在制品(处于加工或装配过程中),成品及可销售的半成品(成品库、配送中心、经销商)。按起作用分:周转库存:两次采购之间形成的库存;安全库存:应付可能发生的不测变化而设置的库存;调节库存:调节供需的不均衡而设置的库存;在途库存:处于运输状态货停放在两个部门之间的库存。库存控制,是对制造业或服务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各种物品、产成品以及其他资源进行管理和控制,使其储备在经济合理的水平上。库存控制的方法包括:ABC库存管理法,EOQ模型。

ABC分类法: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首创的,核心思想是82原则,即在决定一个实物的众多因素中分清主次,识别出少数的但对事物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和多数的但对事物影响较少的次要因素。

ABC分类法的划分方法:①确认库存中每一物料的年度使用量;②将每一物料的年度使用料和单价相乘,计算每一物料的年度使用金额;③将所有物料的年度使用金额求和,得到全年度库存总金额;④讲每一物料的年度使用金额分别处以全年度库存总金额,计算出每一物料的年度使用百分比;⑤将物料根据年度使用百分比由大至小排序;⑥检查年度使用量分布,并根据年度使用量百分比将物料加以分类。

ABC分类法的控制策略:

A类物料:重点管理,严格跟踪,实施按量订货,精确计算订货点和订货量,并且经常进行维护;

B类物料:实施正常控制,按经济批量订货;

C类物料:尽可能简单控制,按期订货,如半年或一年订一次货

4、VDA6.3是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VDA)制定的德国汽车工业质量标准的第三部分,即过程审核,简称VDA6.3,过程审核是指对质量能力进行评定,使过程能达到受控和有能力,能在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下稳定受控。过程审核的目的:通过以下各点达到预防、纠正、持续改进、管理评审。过程审核的分类:计划内审核和计划外审核。

计划内审核:针对体系的审核和针对项目的审核。

计划外审核:针对事件/问题的审核。可能的起因:产品质量下降、顾客索赔及抱怨、生产流程更改、强制降低成本、内部部门的要求。

其流程包括:准备、实施、报告和总结、纠正措施、跟踪、有效性验证。


论文 毕业论文
相关内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