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浏览科技成果转化率对区域新质生产力提升的门槛效应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目录式完整框架(提纲)
摘要
Abstract
关键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新质生产力提出背景
1.1.3 广东创新现实需求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实证分析法
1.5.3 对比分析法
1.5.4 数据来源与范围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2.1 新质生产力相关理论
2.1.1 创新驱动理论
2.1.2 全要素生产率理论
2.1.3 技术扩散理论
2.2 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理论
2.2.1 科技成果应用理论
2.2.2 技术创新链理论
2.2.3 技术市场理论
2.3 门槛效应相关理论
2.3.1 非线性增长理论
2.3.2 Hansen门槛模型原理
2.3.3 制度门槛理论
2.4 核心概念界定
2.4.1 新质生产力
2.4.2 科技成果转化率
2.4.3 区域创新系统
第三章 广东省科技成果转化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现状分析
3.1 广东省科技成果产出结构分析
3.1.1 专利授权结构
3.1.2 高校科研成果输出
3.1.3 科技企业创新能力
3.2 科技成果转化率现状
3.2.1 技术合同成交额表现
3.2.2 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情况
3.2.3 技术许可与转让水平
3.3 广东新质生产力发展现状
3.3.1 数字经济发展水平
3.3.2 智能制造规模
3.3.3 绿色低碳转型程度
3.4 区域差异分析
3.4.1 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差异
3.4.2 创新要素集聚差异
3.4.3 产业基础差异
第四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1 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机制
4.1.1 提升创新效率
4.1.2 优化产业结构
4.1.3 强化数字赋能能力
4.2 门槛效应形成机理
4.2.1 科技资源溢出门槛
4.2.2 制度环境门槛
4.2.3 产业承载门槛
4.3 研究假设提出
4.3.1 H1:科技成果转化率对新质生产力显著促进
4.3.2 H2:存在单重或双重门槛效应
4.3.3 H3:数字基础设施增强促进作用
4.3.4 H4:财政科技支出强化促进作用
第五章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5.1 面板数据构建
5.1.1 时间范围
5.1.2 区域范围
5.2 面板门槛模型(PTR)构建
5.2.1 基础面板模型设定
5.2.2 门槛检验原理
5.2.3 参数估计方法
5.3 变量说明与指标体系构建
5.3.1 被解释变量:新质生产力指数
5.3.2 核心解释变量:科技成果转化率
5.3.3 门槛变量:R&D资本存量
5.3.4 控制变量:人力资本、产业结构等
5.4 变量构建方法
5.4.1 主成分分析构建新质生产力指标
5.4.2 技术合同占GDP构建转化率
5.4.3 固定资产投资构建产业承载力
第六章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1.1 均值与波动特征
6.1.2 区域离散度
6.2 门槛效应检验
6.2.1 单重门槛检验结果
6.2.2 双重门槛检验结果
6.2.3 门槛区间分析
6.3 回归结果分析
6.3.1 低门槛区间
6.3.2 高门槛区间
6.3.3 边际变化特征
6.4 异质性分析
6.4.1 珠三角 vs 粤东/西/北
6.4.2 数字基础设施水平差异
6.4.3 科技金融环境差异
6.5 稳健性检验
6.5.1 改变解释变量构建方式
6.5.2 滞后变量处理
6.5.3 替换门槛变量
第七章 讨论与扩展分析
7.1 非线性机理探讨
7.1.1 科技资源滞留效应
7.1.2 人才瓶颈效应
7.1.3 制度摩擦效应
7.2 可能的经济逻辑解释
7.2.1 产业承载配套不足
7.2.2 技术吸收能力差异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主结论
8.1.2 区域差异结论
8.1.3 门槛规律总结
8.2 政策建议
8.2.1 构建成果转化平台与中试基地
8.2.2 强化科技金融支持体系
8.2.3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8.2.4 区域协同创新机制
8.2.5 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8.3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8.3.1 创新点
8.3.2 局限性
8.3.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