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浏览论数字经济背景下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
当前,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组织模式和价值链。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数字经济的赋能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数字经济背景下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路径。通过分析数字经济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包括提升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市场空间等方面,提出构建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完善农业产业链体系、健全农业政策支持体系等多维度发展策略。研究认为,应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数字经济;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引言
农业是安天下之本,稳社稷之基。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生产效率相对低下、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供需信息不对称、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等诸多挑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小农经济特征明显,与现代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随着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数字经济正成为推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这种前所未有的技术变革,不仅深刻改变了工业和服务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也为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带来了划时代的机遇。
农业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农业物联网等一系列新业态和新模式。它正逐步渗透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消费的全产业链条,改变着农业生产者的决策方式、农产品的流通路径以及消费者的购买习惯。例如,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作物生长环境,大数据分析优化种植方案,无人机精准施药,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区块链技术保障农产品溯源等,这些都是数字技术赋能农业产业化的生动体现。
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传统模式下,农业产业化面临着信息获取滞后、产销对接困难、风险抵御能力弱、加工深度不足、品牌影响力弱等瓶颈。小农户在市场中的议价能力不足,与大型市场的对接也存在壁垒。数字经济的兴起,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它通过数据驱动、平台赋能、智能决策,能够有效提升农业全产业链的运行效率和效益,促进农业要素的优化重组,推动农业从传统分散经营向现代化、规模化、品牌化、集约化方向迈进。
本文将从数字经济与农业产业化的内在逻辑关系出发,深入剖析数字经济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机制、当前面临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数字经济背景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多维度路径,包括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经营模式创新、产业链数字化提升以及政策支持与保障体系完善。本文旨在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一、 数字经济与农业产业化的内在逻辑
1.1 数字经济的内涵、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数字经济是一个宽泛且不断演进的概念,通常被理解为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ICT)为主要驱动力,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经济形态。它的核心在于通过数据的流动和分析,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效率,创造新价值。
其主要特征包括:
数据成为核心生产要素。与传统的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不同,数据具有非竞争性、可复制性、边际成本递减的特点,能够无限次被利用和共享,是数字经济时代最活跃、最具增值潜力的要素。在农业领域,从土壤数据、气候数据、作物生长数据到市场供求数据、消费者偏好数据,都成为指导农业生产和经营决策的关键依据。
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5G、物联网、卫星通信等现代信息网络是数字经济运行的基础设施,它连接着海量的智能设备、传感器、数据中心,构建起数据传输的高速公路。在农业中,这意味着农田里的传感器、农机设备、无人机等都能够实时联网,实现数据即时上传和指令即时下达。
数字技术为主要驱动力。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它们赋予数据以“生命”,能够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模式识别和智能预测,从而实现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智能化改造。
融合性与渗透性强。数字经济并非独立存在,它深刻渗透到各个传统产业,促进了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农业作为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正经历着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形成“数字+农业”的新模式,如智慧农业、数字乡村等。
创新活跃与迭代加速。数字技术创新速度快,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这种创新性体现在农业领域,便是从精准农业到智慧农业,从传统农产品交易到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新型销售模式的不断涌现。
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向着更加智能化、融合化、普惠化方向发展。未来,随着5G、AI等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数字经济将更加深入地影响农业的每一个细胞,从宏观的农业政策制定到微观的农户生产管理,都将实现更加精准和高效的协同。
1.2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发展历程与瓶颈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组织为带动,通过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经营,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衔接起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其核心目标是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萌芽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农村改革深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产品供给逐渐充足,市场对农产品加工需求增加,一些地方开始出现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签订合同,带动生产的雏形。
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家开始提出发展“龙头企业”,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了一批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带动了区域特色农业发展。
规范提升阶段(21世纪初至今)。农业产业化步入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轨道,农业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与龙头企业形成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和竞争力显著提升,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仍面临诸多瓶颈:
产业链条短,加工深度不够。大部分农产品以初级产品销售为主,精深加工能力不足,附加值提升空间有限。
品牌影响力弱,市场竞争力不足。许多农产品缺乏知名品牌,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同质化竞争严重,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大。
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难。多数农户生产规模小、分散,难以与大型采购商、超市等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市场信息不对称,议价能力弱。
风险抵御能力弱。农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大,传统模式下农户难以有效分散风险。
要素投入效率不高。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在农业领域的配置效率相对较低,存在资源浪费现象。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科研成果难以快速转化为生产力,推广应用受阻。
1.3 数字经济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机制
数字经济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颠覆性的,它不仅仅是简单工具的应用,更是一种生产方式、组织模式和价值创造范式的变革。其影响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驱动生产方式智能化转型。数字经济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够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精准感知、智能决策和自动化控制。例如,基于传感器实时采集的土壤养分、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结合作物生长模型,可以实现精准施肥、精准灌溉,减少水肥农药的投入,降低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智能农机设备(如无人驾驶拖拉机、植保无人机)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和精度,有效解决了农业劳动力短缺和成本上升的问题。这种生产方式的智能化转型,是农业产业化向集约化、高效化迈进的重要基础。
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数字平台和大数据分析能够打破传统农业生产中的信息孤岛,汇聚海量的农业生产、市场、技术、金融、人才等各类信息,实现要素信息的透明化和共享。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精准预测市场需求,指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避免盲目生产和产销失衡。例如,农业电商平台可以根据消费者需求大数据反向定制农产品生产,实现“以销定产”。同时,数字金融服务(如基于区块链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数据信用贷款)能够有效评估农业主体的信用风险,降低融资门槛,提高农业资金流转效率。
拓展农产品市场空间与流通渠道。电子商务、社交媒体、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数字渠道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空间。农产品不再受限于传统批发市场和物理门店,可以通过线上平台直接对接全国乃至全球消费者,有效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特别是直播带货模式,通过沉浸式的体验和实时互动,大大缩短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距离,赋予农产品更强的品牌故事和文化内涵,提升了农产品的溢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