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0
浏览天文学博士论文范文提纲--西方近代天文学思想在晚清的译介研究
摘要:中国天文学一学自古以来有之。它来源于哲学思想,运用算术,句式杂糅政冶,融进社会发展,在实学导向性下,变成封建社会剥削阶级探索天时、撰写农历历法的专用工具。西方国家天文学科学合理自明朝末年面世至今,与中国当地天文学观念产生猛烈撞击。通过2个半个世纪的博奕,直到清朝晚期,二者在以《谈天》为象征的西方国家近现代天文学著作的翻泽中达到还通,变成中国近现代地震学的萌芽期。本科学研究在翻译文明史观的根基上,明确提出科学翻译与文化艺术互构互彰的思想观点,搭建翻泽摄动论。创作者以《谈天》1859和1874版译版,以及1851和1869版底本OutlinesofAstronomy(直接翻译为《天文学纲要》)为一手资料,根据文字研读、核对,从译法挑选、定义了解和译音废立,科学研究西方国家天文学定义的导入和科学合理思维的容受,剖析西方国家天文学的翻泽如何使中国古时候天文学观念偏移其原来路轨,进到近现代天文学新路轨,并讨论在其中的翻泽摄动功效。研究发现,中西天文学观念的博奕经历了猛烈对决、不断交锋、消化吸收融和三个环节。阻拦其翻泽和传递的缘故,有课程差别造成的天文学知识的断块、西方国家科学合理核心理念与中国天人关系的分歧、西学中源和夷夏之辨等流行社会思潮的遏制。即使在18新世纪译有《崇祯历书》等待作,天文学仍仅作改动农历历法的用处,没法解决君权的辖制。直到清朝晚期,敏感于新学年的士人与破除迷信的新教传道士持续并發展了自明朝末年至今的“西译中述”翻泽方式,以李善兰为象征的秉笔华士调整儒家文化价值观念与西方文明中间的文化冲突,以删述的方法,言之有序地将西方国家近现代天文学集大成者之作OutlinesofAstronomy翻译成适合中国人掌握新天文学前端的《谈天》。在新理念的翻譯上,译员承袭旧词或开创新词汇,在天算、天官、天文学、天学等与astronomy的实际意义有一定的交叉式的词句中挑选“天文学”为译音,以除旧兴华;又新译nebulae为“星林”、gravitation为“摄力”,引进恒星天文学和天体力学二门新大学问。文中觉得,以《谈天》为中心的近现代天文学译者展现了清朝晚期专家学者在中西天文学博奕和中国新老天文学观念承揽上谨慎的抨击和挑选。译员以翻泽为媒体,引进新的研究范式,优化学科类别,在理论上达到复建天文学课程的必备条件;在重要译音的建立上,以客观性实体线的“天”替代天人投射的分析主题风格,一方面结构实学,更改天文学的课程特性,另一方面摇摆不定天道观的哲学思想传统式,在思想方面为课程建设打下基础。自此,官与民协力修建学馆普及化天文学文化教育,在物质上合乎当代教育制度下针对设立新课程的规定。清朝晚期译介西方国家近现代天文学,借他山之石,使中国天文学观念发生了近现代转为。
关键词:翻译;《谈天》;翻译文化史;翻译摄动论;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本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译史研究:文史学的贡献
2.1.1 专著类
2.1.2 期刊类
2.2 译者研究:宗教学的贡献
2.3 译文研究:天文学的贡献
2.4 问题和缺憾
第3章 理论框架
3.1 基础:翻译文化史观
3.2 新解:科学翻译与文化互构互彰
3.3 建构:翻译摄动论
第4章 中西天文博弈历程
4.1 钩沉:域外天文入华
4.1.1 印阿天文中译
4.1.2 西方天文中译
4.2 冲突:天文传统对垒
4.2.1 中国天文
4.2.2 西方天文
4.3 较量:明末接受与拒斥
4.3.1 概述
4.3.2 《崇祯历书》
4.3.3 拒斥之因
4.4 会通:晚清翻译终成
4.4.1 概述
4.4.2 《西国天学源流》
4.4.3 《谈天》
4.4.4 其他译作
4.5 小结
第5章 《谈天》翻译研究
5.1 译者剖析
5.1.1 新教传教士译者
5.1.2 秉笔华士
5.1.3 翻译模式
5.2 译介动机
5.2.1 最初原因:“道”“器”之辩
5.2.2 最终原因:时代因素
5.2.3 形式原因与效率原因:译者的使命
5.3 译法探究
5.3.1 预翻译
5.3.2 七条基本规则
5.3.3 删述
5.4 小结
第6章 核心译名与概念建构
6.1 译名的沿用与创立
6.1.1 沿用旧词
6.1.2 创译新词
6.2 学科名称翻译:定义中国近代天文
6.2.1 术语的历史考察
6.2.2 “天学”与“天文”
6.2.3 “天文”的学科意义
6.3 学科名词翻译:搭建天文话语空间
6.3.1 星林词群:恒星天文学诞生
6.3.2 摄力词群:天体力学的萌芽
6.4 小结
第7章 天文学译介的影响
7.1 学界接受考察
7.2 知识体系:学科重心转移
7.3 治学理念:实学传统解构
7.4 哲学基础:天道观念嬗变
7.5 物质资源:台站仪器投建
7.6 教育准备:教材科普编译
7.7 小结
第8章 结语
8.1 研究贡献
8.1.1 译史梳理
8.1.2 史料发现
8.1.3 译本分析
8.1.4 译名挖掘
8.2 研究创新
8.2.1 扩展翻译史研究范畴
8.2.2 提出翻译摄动论假说
8.2.3 增添学科史研究视角
8.3 后续研究
附录1.《谈天》沿用的中国古代汉语词
附录2.《谈天》借用古汉语词形构建的新词
附录3.《谈天》创建的新词
附录3.1 《谈天》新创译名中发生更改的部分
附录3.2 《谈天》新创译名中延续使用的部分
参考文献
[1]翻译研究拓展的基本取向[J]. 王克非.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1(02)
[2]中国传统实学认识论与本土教育学知识建构[J]. 苏启敏,曾翠霞.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02)
[3]法理论:历史形成、学科属性及其中国化[J]. 雷磊. 法学研究. 2020(02)
[4]从《西学辑存六种》看王韬西学“笔述者”身份的转变[J]. 孙巧云. 浙江社会科学. 2018(11)
[5]晚清中国译学先驱者的文化认同困境——以墨海书馆秉笔华士代表人物为例[J]. 张瑞嵘. 理论月刊. 2017(08)
[6]严译术语为何被日语译名所取代?[J]. 廖七一. 中国翻译. 2017(04)
[7]明清之际关于“科学技术是否有益于身心”的争论[J]. 许苏民. 学术研究. 2016(09)
[8]汉译西书与近代中日新词语的互动──以《六合丛谈》(1857-58)为例[J]. 樊慧颖.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5(06)
[9]晚清传教士中国助手的身份认同问题——以王韬、管嗣复、蒋敦复为中心[J]. 姚达兑.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4(11)
[10]明末传华的水晶球宇宙体系及其影响[J]. 孙承晟.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