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浏览第一章绪论:
阐述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包括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对国内外关于文学风格形成研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与本文的发展空间,并明确本研究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理论依据,最后概述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文学风格的构成与基本特征:
本章将对文学风格进行界定与内涵阐释,从其概念流变和本质(内容与形式统一)入手。进而详细分析文学风格的构成要素(语言层面、叙事层面、思想层面)和基本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为后续的深入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第三章作家个性对文学风格的内在形塑:
本章将深入剖析作家个性在风格形成中的内在驱动作用。从生命体验(童年经历、个人遭遇、感知与情感模式)如何决定风格的基调,到思维方式(哲学倾向、想象力、审美趣味)如何构建风格的骨架,再到文化修养(传统濡染、域外吸纳、知识结构)如何丰富风格的底蕴,多维度阐释作家主体的作用。
第四章时代背景对文学风格的外部规训与浸润:
本章将从外部环境视角,分析时代背景对风格的形塑力量。从社会思潮(政治、哲学、文学思潮)如何影响风格的流变,到政治环境与经济状况(言论管制、物质条件)如何直接制约或推动创作,再到文化语境与技术发展(语言变迁、传播媒介、中外文化激荡)如何间接影响风格表征。
第五章作家个性与时代背景的互构互塑:风格形成的动态机制:
本章是核心章节,将着重探讨作家个性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复杂交互关系。分析时代精神如何通过个体作家得到独特表达(对时代脉搏的感应、个人与集体记忆融合),个体生命体验如何折射时代特征(普遍困境与特殊遭遇的互证、个人反思与社会批判的互动),以及在风格创新与传统继承中的张力,最终揭示风格的稳定性与发展性在互动中的体现。
第六章文学风格研究的文学意义与现实价值:
本章将阐释文学风格研究的深刻文学意义与永恒现实价值。包括其对文学史研究的推动(精准把握创作脉络、流派界定),对文学作品深度理解与鉴赏的促进(揭示深层内涵、提升审美),对作家创作个性化的启示(强调独特性、鼓励自我探索),以及对当代文化批评与艺术创作的借鉴与反思。
第七章结论:
本章将总结主要研究发现,指出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并对未来相关研究提出展望与建议,为后续研究提供方向。
第二章文学风格的构成与基本特征
要深入探讨文学风格的形成机制,首先必须对文学风格本身有一个清晰的界定和认识,理解其构成要素和基本特征。文学风格是作品的“面貌”,也是作家“精神的指纹”,它复杂而微妙,却又无处不在。
2.1文学风格的界定与内涵
文学风格是一个文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但其定义却具有一定的多义性和流变性。
2.1.1风格的概念流变
“风格”一词源自拉丁语“stilus”,原指古罗马人书写的笔,后引申为写作的工具及其特有的方式。在西方,古希腊修辞学中已涉及“风格”概念,强调语言的得体与修饰;古罗马贺拉斯提出“文如其人”,强调作家主体性;到了18世纪浪漫主义,风格被视为“天才的烙印”,更突出作家的独创性。20世纪以来,随着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风格研究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从形式主义的语言结构分析,到社会学批评的功能性考察,再到接受美学中风格与读者互动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也有“文气”、“风骨”、“神韵”、“格调”、“作风”、“笔调”等概念,与“风格”有相近或交叉之处。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风骨”,强调作品刚健有力、情采飞扬的特质;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则描绘了各种诗歌风格的气质。这些概念流变表明,风格的内涵是丰富而多维的,它既指作品表层可辨识的语言特征,也指深层蕴含的作家精神气质和审美追求。
2.1.2风格的本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尽管风格概念复杂,但其本质被普遍认为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风格并非作品外在的装饰或技巧的堆砌,而是作品内容(思想、情感、主题)在形式(语言、结构、叙事)上的个性化呈现。它不是“穿在作品身上的衣服”,而是“长在作品血肉里的骨骼”。
风格的形成,是作家独特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体验,通过其个性化的艺术选择和表达方式而外化。不同的作家,即使面对相同的内容,也会因其思维方式、审美趣味、语言习惯的差异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例如,同样描写乡土生活,鲁迅笔下的乡土是“冷峻沉郁”的,沈从文笔下的乡土则是“温情淳朴”的。这种本质的统一性,使得风格既具有辨识度,又具有不可模仿性,因为它与作家独有的生命体验和精神世界紧密相连。
2.2文学风格的构成要素
文学风格并非单一的特征,而是由多个层面、多个要素共同构成的复杂系统。对其构成要素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风格的内在机制。
2.2.1语言层面:词汇、句法、修辞、语调
语言是文学的载体,也是文学风格最直接、最表层的体现。语言层面的要素,构成了风格的“肌理”。
词汇选择:作家对词汇的偏好,是风格的重要标志。有的作家喜欢使用典雅、书面化的词汇,如《红楼梦》的细腻繁复;有的作家则偏爱质朴、口语化的词汇,如《水浒传》的粗犷豪迈;还有的作家会创造性地使用词语或方言,形成独特的语言风貌。
句法结构:句子的长短、繁简、排列组合方式,也构成了风格的差异。有的作家偏爱长句、复句,使得语言显得严谨、深沉,如鲁迅的某些杂文;有的作家则偏爱短句、排比,使得语言节奏明快、充满力量,如巴金的某些作品。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讽、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是风格的重要表现。不同的作家对修辞手法的偏好和运用方式,会形成截然不同的风格效果。例如,钱钟书的讽刺与幽默,常体现在其精妙的比喻和反讽之中。
语调与节奏:作品的语调可以是沉郁的、激昂的、平淡的、戏谑的。语调的差异与句法、词汇、修辞的综合运用,共同形成了作品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赋予作品独特的声音和韵律。
2.2.2叙事层面:视角、结构、节奏、情节处理
叙事层面是小说等叙事性文学作品风格的重要载体,它构成了风格的“骨架”。
叙事视角:作家选择何种视角(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全知、有限全知等)来讲述故事,直接影响着作品的风格。例如,福克纳的意识流叙事,常常通过多重第一人称视角来展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叙事结构:线性的、非线性的、碎片化的、循环式的叙事结构,会形成不同的风格效果。如格非的先锋小说常采用非线性、碎片化的结构来表现记忆的模糊和历史的复杂。
叙事节奏:情节推进的快慢、详略,以及对细节的把握,共同决定着叙事节奏。有的作品节奏明快、跌宕起伏;有的则舒缓平淡、娓娓道来。
情节处理:作家如何设置冲突、安排高潮、处理结局,如何虚构与真实结合,也反映其独特的风格。例如,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常体现在其对荒诞、夸张情节的想象与处理。
2.2.3思想层面:主题、哲思、情感倾向
风格的深层,是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倾向、哲学思考和情感倾向,它们构成了风格的“灵魂”。
主题选择与偏好:作家对特定主题的持续关注(如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沈从文对人性的赞美),会形成其独特的思想风格。
哲学倾向: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其对存在、死亡、苦难、自由等哲学问题的思考,会深刻影响其作品的深层风格,使其作品充满理性的思辨或感性的追问。
情感倾向:作品所流露出的主要情感基调(如悲悯、激昂、忧郁、幽默、讽刺),是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巴金作品中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感,使其风格充满真挚和热烈。
2.3文学风格的基本特征
文学风格是多维度的,但它也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使得我们能够对其进行识别和研究。
2.3.1独特性与辨识度
文学风格最核心的特征是其独特性和辨识度。每个作家的风格都是独一无二的,是其个体生命与艺术选择的“签名”。优秀的文学作品,其风格往往具有高度的辨识度,即使不看署名,读者也能凭其语言、叙事和情感倾向,判断出是哪位作家的作品。这种独特性,是作家在创作中不断探索、自我超越的结果,也是其作品获得艺术生命力的关键。
2.3.2稳定性与发展性
文学风格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即作家在不同作品中会保持其一贯的艺术倾向和表达方式。这种稳定性构成了作家的“基本盘”。然而,风格并非一成不变,它也具有发展性。随着作家生命体验的丰富、思想认识的深化、时代背景的变迁和艺术探索的推进,作家的风格也会发生演变、调整和成熟。例如,余华从早期“冷峻暴力”到后期“温情悲悯”的风格转变,便体现了这种发展性。这种稳定性与发展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使得文学风格既有其传承性,又有其创新性。
2.3.3整体性与多维性
文学风格是作品的整体面貌,它渗透在作品的每一个层面和每一个细节中,而非孤立存在。语言、叙事、思想等各个要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风格的整体。同时,风格又是多维的,它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分析和描述,既有表层的语言风格,也有深层的思想风格。对风格的整体性和多维性的理解,有助于我们避免片面性,更全面地把握作品的艺术魅力。
第三章作家个性对文学风格的内在形塑
作家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最根本、最内在的驱动力。它如同作家精神世界的指纹,通过其独特的生命体验、思维方式和文化修养,在作品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形塑着风格的基调、骨架和底蕴。
3.1生命体验与风格的基调
作家的生命体验是其文学风格形成的最直接、最本源的影响。它为作家的创作提供了独特的感知世界和情感模式,从而决定了作品的情感基调和深层色彩。
3.1.1童年经历与早期教育的影响
作家的童年经历和早期教育,往往在其风格中留下深刻的烙印。童年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所处的环境、遭遇的事件、接触的人群,都会无形中塑造作家的性格和感知方式。
例如,沈从文的文学风格以“温情、淳朴、充满诗意”著称,这与他湘西故乡的自然环境、纯朴民风以及他早年亲历的底层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湘西山水的灵秀、人情世故的简单,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悲悯和对人性的赞美。相反,鲁迅的“冷峻、沉郁、批判”风格,则与他早年亲历的封建礼教压迫、对旧社会和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洞察密不可分。童年的压抑、对乡土的复杂情感,使得他的笔触总是带着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和批判锋芒。早期教育,无论是传统蒙学还是新式学堂,都塑造了作家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从而影响其语言的典雅或质朴、思想的深刻或浅显。
3.1.2个人遭遇与命运沉浮的烙印
作家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个人变故、命运沉浮,更是对其风格产生决定性影响。苦难、挫折、流亡、疾病、政治运动等,都可能深刻改变作家对世界的看法,从而体现在其作品风格中。
例如,史铁生因双腿残疾而转向文学创作,他的作品风格因此充满了对生命、苦难、死亡的深刻哲思和超越。他的语言因此变得深沉、内敛、充满诗意,是对身体局限下精神自由的极致表达。他的苦难体验,使得他的风格具有一种独特的“肉身哲学”的底色。张爱玲的“苍凉、世故、精微”的风格,则与其家族衰落、个人情感挫折以及身处乱世的独特体验密切相关。她在乱世中洞察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无常,使得她的笔触总是带着一种看透世情的冷峻和悲凉。这些个人遭遇并非简单的素材,而是通过作家的内心过滤和沉淀,最终融入到作品的风格基调之中。
3.1.3独特的感知世界与情感模式
每位作家都拥有一个独特的感知世界和情感模式。他们对事物的观察角度、对情感的体验方式、对世界的理解深度,都带有强烈的个人印记。这种独特性最终会体现在作品的风格中,形成其独特的“气韵”。
有的作家敏感细腻,善于捕捉生活中微小的细节和人物内心微妙的情感变化,其风格便趋于婉约、抒情;有的作家则粗犷豪迈,注重宏大叙事和强烈的冲突,其风格便趋于雄浑、悲壮。例如,莫言作品中“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源于他对高密东北乡独特地方文化、民间故事和荒诞现实的独特感知和超常想象力。他对苦难的体验、对生命力的赞美,都以一种夸张、变形的方式体现在其风格中。这种独特的感知世界和情感模式,使得作家的风格具有不可复制性,它是作家与世界连接的独特方式。
3.2思维方式与风格的骨架
作家的思维方式是其文学风格的深层骨架,它决定了作家如何认识世界、如何构建逻辑、如何进行联想,从而影响其作品的结构、节奏和思想深度。
3.2.1哲学倾向与理性思辨
作家的哲学倾向,无论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存在主义、虚无主义,都会深刻影响其作品的风格。具有强烈哲学倾向的作家,其作品往往充满理性思辨、概念化表达和抽象思考,风格趋于深邃、严肃。
例如,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其风格以“宏大、硬核、理性思辨”著称,这与他严密的科学逻辑思维和对宇宙、人类命运的哲学思考密不可分。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科学概念的严谨推演和对人类未来走向的深远追问,这种思维方式直接构建了其独特的“硬科幻”风格。相反,一些感性色彩浓厚的作家,其风格则可能更趋于抒情、浪漫,对世界的理解更侧重于情感和直觉。作家的哲学倾向,为作品风格提供了内在的逻辑支撑和思想深度。
3.2.2想象力与联想方式的独特性
作家的想象力,以及其独特的联想方式,是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象力决定了作家能够构建何种世界、创造何种情节、塑造何种人物。
有的作家想象力奔放、奇诡,善于将现实与非现实、理性与非理性结合,其风格便趋于魔幻、荒诞,如莫言的《丰乳肥臀》中对高密东北乡充满想象力的描绘。有的作家想象力则细腻、内敛,善于捕捉细节,从平凡中发现不凡,其风格便趋于写实、含蓄。联想方式的独特性,也使得不同作家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表达。例如,同样描写月亮,有的作家会联想到思乡,有的则会联想到孤独,这种联想的差异会形成独特的风格。作家的想象力与联想方式,为作品风格注入了独特的灵性和创造力。
3.2.3审美趣味与艺术观念
作家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观念,直接决定了其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追求,从而形塑其作品的风格。有的作家追求古典、典雅的审美,其语言便趋于精致、考究;有的作家则偏爱现代、实验的审美,其叙事便可能更具颠覆性。
例如,王小波的文学风格以“幽默、反讽、特立独行”著称,这与他独特的自由主义思想、对理性与逻辑的推崇以及对传统观念的反叛密切相关。他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观念,使得他对世界的表达总是带着一种戏谑和批判。他拒绝循规蹈矩,追求思想的自由和表达的个性化,这种审美选择直接构建了他的独特风格。作家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观念,是其风格的内在驱动,它决定了作家选择何种形式、何种语言来表达其内容。
3.3文化修养与风格的底蕴
作家的文化修养,包括其知识结构、阅读积累和专业背景,为文学风格提供了深厚的底蕴和广阔的参照系。它决定了作家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对知识的运用深度和对文化的理解广度。
3.3.1传统文化经典的濡染
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如儒释道思想、诗词歌赋、历史典籍、民间传说)的濡染程度,会深刻影响其文学风格。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是许多中国作家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金庸的武侠小说,其风格以“侠骨柔情、气势磅礴”著称,这与他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密不可分。他小说中对诗词歌赋的引用、对儒释道思想的渗透、对武侠精神的诠释,都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熟稔和创造性转化。他对中国传统历史、哲学、武术的理解,使得其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对传统经典的濡染,使得作家的风格具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民族的认同感。
3.3.2域外文学的吸纳与转化
作家对域外文学的吸纳与转化,也会对其文学风格产生重要影响。不同国家的文学思潮、写作技巧、哲学理念,都可能被作家借鉴和融入。
例如,余华早期的“先锋文学”风格,就深受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如卡夫卡、福克纳、加缪)的影响。他对暴力、荒诞、虚无的描绘,以及其冷静、客观、碎片化的叙事风格,都体现了他对域外文学的吸纳。然而,这种吸纳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经过作家自身的消化和转化,使其与中国本土经验相结合,最终形成具有独特面貌的风格。这种对域外文学的吸纳,使得作家的风格具有一种开放性、多元性和创新性。
3.3.3知识结构与专业背景的渗透
作家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也会无形中渗透到其文学风格中。无论是科学、哲学、历史学、医学,还是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都可能成为作家独特的观察视角和表达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