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浏览以《天鹅湖》的“黑天鹅大双人舞”和《牡丹亭》芭蕾舞剧中的“幽媾”舞段为例,可以清晰地看到两种舞剧在编舞语汇上的差异与融合。
“黑天鹅大双人舞”是《天鹅湖》第三幕的巅峰,它是一段集技术、表演和戏剧张力于一身的经典舞段。奥吉莉亚以高难度的32个挥鞭转(fouettés)展现其超凡的芭蕾技巧和邪恶的魅惑力,每一次旋转都精准有力,充满炫技性。王子与奥吉莉亚的每一次配合,都充满了紧张的戏剧冲突和情感的诱惑与挣扎。这段舞蹈的核心在于其外放的力量感、精确的节奏感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旨在通过技艺的极致展现和快速的节奏变化,将王子的心彻底俘获,并将舞剧推向高潮,直接导致悲剧的发生。其舞姿挺拔、舒展,充满古典芭蕾的堂皇气势。
而《牡丹亭》芭蕾舞剧的“幽媾”舞段,则更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和写意的氛围营造。在中央芭蕾舞团的版本中,杜丽娘与柳梦梅的幽会,舞蹈动作会更多地融入中国古典舞的缠绵与含蓄。舞者可能不会追求极致的旋转和跳跃,而是通过身体的依偎、眼神的交流、水袖的轻抚来表达相思的深切和重逢的喜悦。动作的节奏可能相对缓慢、悠长,更注重“韵”的体现,而非“形”的炫耀。舞段中会大量运用象征性的动作和道具,例如通过扇子、水袖的开合、飘动,营造出空间的虚实变化,或暗示人物内心的波动。其美学追求在于意境的创造和情感的渗透,而非技艺的直接展示。舞姿可能更加内敛,注重身体的流动性和圆润感,以表达中国古典爱情的含蓄与深沉。这种对比展现了西方芭蕾的奔放外露与中国芭蕾的含蓄内敛在肢体表达上的显著差异,以及《牡丹亭》芭蕾在继承中创新,将东方美学融入西方形式的努力。
4.4舞台呈现与美学风格的异同
4.4.1舞美、服装、灯光的文化表征
《天鹅湖》与《牡丹亭》在舞台呈现上,是各自文化美学的直观表征。
《天鹅湖》的舞台设计通常追求宏大、写实与华丽。场景设置往往是具象化的,如富丽堂皇的城堡大厅、真实的湖光山色(通常通过绘制的布景呈现),力求营造出欧洲宫廷的古典氛围和自然风光的壮丽。服装设计也遵循古典芭蕾的传统,女演员穿着白色或黑色纱裙,男演员穿着紧身衣,强调身体的线条和舞姿的规范。灯光运用也较为写实,模拟日光、月光,或营造出明亮热烈的舞会氛围。其美学风格是浪漫而具象的、古典而庄重的。
相比之下,《牡丹亭》芭蕾舞剧的舞台呈现则更偏向于写意、简约与东方留白的美学。舞美设计往往汲取中国传统园林、山水画的精髓,通过抽象的线条、有限的道具(如几扇屏风、一池清水、一轮圆月),结合多媒体投影和灯光变化,营造出“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境。这种留白不仅给观众留下想象空间,也符合中国传统艺术“虚实相生”的理念。服装设计则在芭蕾舞服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戏曲的元素,如飘逸的水袖、轻薄的纱质面料、雅致的刺绣图案,色彩多为素雅的青、白、粉,而非西方的浓烈。灯光运用也更注重渲染意境和情感氛围,而非单纯的照明,如通过柔和的蓝绿色调营造幽静的园林,或以暖色调烘托相逢的喜悦。其美学风格是诗意而含蓄的、典雅而写意的。
4.4.2音乐风格与情感氛围的营造
《天鹅湖》的音乐由柴可夫斯基创作,是典型的西方浪漫主义交响乐。其音乐宏大、抒情,主题鲜明,通过丰富的管弦乐配器,将剧情的起伏、人物的情感描绘得淋漓尽致。音乐与舞蹈高度融合,节奏感强,能够直接推动戏剧发展,烘托出强烈的悲剧氛围和浪漫情怀。其音乐美学追求磅礴的气势、浓郁的情感和严谨的结构,能够直接感染观众,使其沉浸在西方的浪漫主义悲剧中。
而《牡丹亭》芭蕾舞剧的音乐则体现了中西方音乐元素的融合。作曲家在创作中,通常会提取昆曲的原有曲牌、旋律动机,并将其融入西方的交响乐配器和创作手法中。因此,观众既能听到熟悉的东方旋律片段,也能感受到西方交响乐的磅礴气势和结构严谨性。这种融合的音乐,既保留了昆曲的婉转、典雅和独特的“水磨腔”韵味,又赋予了芭蕾舞剧所需的节奏感和戏剧张力。例如,在表现“游园惊梦”时,音乐可能会采用中国民族乐器(如古筝、琵琶、笛子)与西方弦乐、木管的对话,营造出梦幻而忧伤的氛围。在表现“幽媾”或“还魂”时,音乐则可能趋向于更激昂的交响乐,以烘托情感的爆发。这种音乐美学追求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兼顾了国际观众的接受度,旨在营造一种既东方又世界、既古典又现代的独特情感氛围。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5.1主要研究发现总结
本研究通过对《天鹅湖》与《牡丹亭》两部芭蕾舞剧的比较分析,揭示了中西方文化在芭蕾艺术中的具体体现及其深层影响。主要发现如下:
1.主题内涵的文化差异:《天鹅湖》深刻反映了西方浪漫主义中善恶二元对立、爱情救赎以及人与命运抗争的主题,其爱情是激烈的、外显的悲剧性牺牲。而《牡丹亭》则蕴含着中国古典文化中情深意重、生死轮回、情理交织的东方美学,其爱情是超越生死的内在执念与和解。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了舞剧的情感基调和叙事走向。
2.叙事结构与情节发展的不同取向:《天鹅湖》采用严谨的线性叙事和明确的戏剧高潮,通过清晰的情节线推动故事发展。而《牡丹亭》芭蕾改编则在保留线性叙事框架的同时,融入了昆曲写意、片段化的叙事特点,更侧重于意境的营造和人物情感的渗透,高潮也更偏向于情感的累积而非单一事件的爆发。
3.编舞语汇的融合与创新:《天鹅湖》是古典芭蕾语汇的典范,强调足尖技术、舒展线条和外放表达。而《牡丹亭》芭蕾舞剧则在古典芭蕾的基础上,巧妙融入中国古典舞的“身韵”、戏曲的“手眼身法步”和水袖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芭蕾”风格,展现了肢体语言在跨文化语境下的巨大表现力。这种融合既是艺术的创新,也体现了对本土文化的自觉。
4.舞台呈现的审美差异:《天鹅湖》的舞美、服装、灯光倾向于具象、华丽和写实,营造西方宫廷的恢弘气氛。而《牡丹亭》则运用写意、留白的手法,借鉴中国园林和山水画的意境,通过水墨、简洁的线条、多媒体技术,营造出东方独有的诗意和梦幻感。音乐方面,前者是纯粹的西方交响乐,后者则是中西融合的创新尝试。
综上所述,跨文化改编芭蕾舞剧,如《牡丹亭》,极大地丰富了芭蕾艺术的表现力,拓展了其题材范围,使其能够承载更广阔的文化内涵。同时,它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艺术交流与理解,让西方观众得以通过芭蕾这一国际语汇接触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然而,这种改编也面临挑战,即如何在保持原著文化精髓的同时,避免对文化符号的浅层挪用或扁平化处理,以及如何实现两种艺术形式的深层次有机融合。
5.2跨文化芭蕾表演的挑战与机遇
5.2.1挑战:文化误读与风格同化
跨文化芭蕾表演虽然带来了艺术的繁荣,但也伴随着一系列挑战。首先是文化误读的风险。在将一个文化背景深厚的作品改编为另一种艺术形式时,如果创作者对原文化理解不深,就可能出现对文化符号的简单挪用,使其流于表面化,甚至产生与原意相悖的解读。例如,西方芭蕾观众可能无法完全理解《牡丹亭》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东方痴情,或对“死而复生”的哲学意义感到陌生,从而影响其对作品深层价值的理解。其次是风格同化的危险。在追求国际化表达和市场接受度的过程中,有些本土化的尝试可能会过度倾向于西方芭蕾的审美标准,导致民族特色的丧失,或使得融合后的作品缺乏鲜明的个性,最终演变为一种“两不像”的尴尬境地。如何在高强度技术要求下,依然保持中国古典舞的韵味和写意,而非被西方芭蕾的刚性所吞噬,是一个持续的挑战。
5.2.2机遇:艺术创新与文化传播
尽管面临挑战,跨文化芭蕾表演所带来的机遇同样不可忽视。最显著的机遇在于艺术创新。将不同艺术形式的精髓融为一体,能够为芭蕾这一相对传统的艺术形式注入新的活力,拓展其题材和表现范围。例如,《牡丹亭》芭蕾通过引入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和戏曲元素,极大地丰富了芭蕾的肢体语汇和美学内涵,使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王子公主童话,而是能够承载更深厚的哲学思考和人文情怀。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编舞上,也延伸到舞美、服装和音乐等各个方面,促使芭蕾艺术不断进化。
更重要的是,跨文化芭蕾表演是实现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有效途径。芭蕾作为一种国际化的肢体语言,其独特的审美魅力和全球观众基础,使得《牡丹亭》等中国经典得以通过一种被西方观众广泛接受的形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它打破了语言和文化的壁垒,让不同文明的观众能够通过直观的肢体美学,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和深邃哲理,从而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尊重与互鉴。
5.3对未来跨文化艺术创作的启示
基于对《天鹅湖》与《牡丹亭》芭蕾表演的比较研究,未来跨文化艺术创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启示:
1.深入理解原作文化精髓:成功的跨文化改编,首先要求创作者对原作的文化背景、思想内涵、艺术风格有透彻的理解和深厚的敬畏之心。避免浮于表面的符号化挪用,而是要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基因,从而在转化过程中做到“形神兼备”。
2.追求高层次的有机融合:艺术融合并非简单的元素拼凑,而是要追求两种或多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形成一种全新的、具有独特美学价值的艺术风格。这意味着要找到不同艺术形式之间内在的契合点,通过创造性的转化,使得新生的作品既有源头的影子,又有自身的生命力。例如,在肢体语汇上,要思考如何让中西方的动作元素真正融为一体,而不是各自为政。
3.平衡普适性与文化特异性:跨文化作品在追求国际传播的同时,也应注重保持其文化特异性,这才是其独特魅力之所在。如何在国际化表达与民族特色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让作品既能被广泛理解,又能承载独特的文化基因,是未来创作者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
4.重视观众的跨文化接受度:在创作过程中,应考虑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接受习惯和审美偏好,通过有效的艺术手段,帮助观众跨越文化障碍,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这可能包括在叙事上适当调整,在视觉呈现上提供必要的文化指引等。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文化艺术交流与融合将成为常态。芭蕾艺术作为一种开放的、不断发展的艺术形式,将继续吸收世界各地的文化养分,创作出更多元、更具包容性的作品。开放性、包容性与原创性将是未来跨文化艺术创作的重要方向,只有在深刻理解、大胆创新、审慎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创作出真正具有世界意义和民族特色的艺术精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