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72
浏览2相关概念与理论
2Related concepts and theories
2.1概念界定(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2.1.1信用与信用风险
“信用”(Credit),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学概念词语,根据《韦氏词典》(Webster's Dictionary)关于信用的解释:在不须立即支付价款或提供担保的情况下,买卖双方之间用于交换经济价值的一种制度。姚静(2016)称,西方经济学对信用功能认识各不相同,根据信用研究对象的不同,信用包括投资信用、消费者个人信用、企业或商业信用、公共信用、国家信用等。本文所研究的信用范围主要是指企业或商业信用。信用风险,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从狭义角度来看,信用风险是指因为交易对方不执行到期经济债务的风险,事实上是指信贷的违反约定经济风险。伴随着当代风险环境的改变,广义层面上的信用风险还包括因为其信用等级降低使违约概率增加、经济资本占用增加,致使我行经济成本增加、信贷资金可能遭受一定的损失。信用风险融入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全流程,在目前强化监督管理、整治金融乱象、不产生体系性风险的大历史背景下,要求归纳整理信用风险主要内容。
2.1.2信用评级
中国人民银行 2019 年颁布的《信用评级业管理暂行办法》([2019]第 5 号) 指出,信用评级是指评级机构通过对经济主体或者债务融资工具的偿债能力和意愿进行综合评价,并选择事先设定好的信用等级符号对其评价结果进行表示。李丹等(2013)称,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对于信用评级定义意见基本相同,均认定信用评级是对借款人偿债能力和意愿进行综合评价。美国《金融大百科全书》指出, 信用评级是在一整套与评价信用风险相关的指标体系基础上,测算经济体和个人偿债务能力和意愿的数值。国际三大评级机构认为,信用评级是通过用简单的评级符号来表示各种评级因素对评级对象的信用质量的影响,从而衡量评级对象的信用质量结果。信用评级依赖对评级对象的历史记录及当前状况的判断,对其信用状况进行评估,其评价结果且具有预测性,包含对未来的预测。信用评级是评级对象未来现违约的大小可能性的测算。同时信用评级是对评级对象的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不是对其资产价值的衡量,故在进行投资操作时,不可以仅参考此结果。
笔者认为信用评级是由专业的评级机构运用规范的方法和程序,对市场参与者的信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运用简洁的符号和文字表示评价结果,进而向政府、监管机构、大众投资人及企业等对象公告信用评级结果的业务。
2.2信用风险管理理论(Credit risk management theory)
2.2.1风险管理理论
风险管理理论是一门研究风险的变化规律、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为主要内容的科学。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度量、评价和决策,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处理风险。风险管理的目的分为预测损失和损失后控制。预测损失的目的是为了尽量避免或降低风险事项发生的概率,合理控制经营成本。损失后控制的目的是最低限度的降低损失或者使尽可能将被损坏的资产恢复到损失发生前的状态。主要目标为维持企业目前的经营水平、使其正常生产、维持企业稳定的现金流等。风险管理理论将亏损前目标和亏损后目标相结合,构建了完整、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步骤如表 2-1 所示。
表 2-1 风险管理步骤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应当能够对未发生、可能发生以及已经发生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判断,并在进一步归类的基础上分析风险发生的具体原因。从商业银行经营的内 外部环境中发现可能对银行造成意外损失的因素,即通过某种方法识别出影响风险事件存在的可能性,并进行分类。
风险度量即根据已有的风险识别结果,在风险识别过程中利用搜集到的相关资料,通过 统计学与概率相关理论,评估项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风险评价即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害结果,综合其他资料进行整体 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与既定的的指标对比,测算风险的具体程度,以判断为应
对该风险是否需要采取应对措施或采取什么级别的应对措施。
风险决策风险决策的目的是为了减少风险不确定性的损失。风险管理中决策的使用者各 不相同,根据风险评价结果,针对各种风险事件选择最优对策,从而形成最适
宜的风险对策组合,以实现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
评估风险管理效果
即对风险管控措施的应用结果进行检查、评价和校正。风险管控最终取得的效 益高低,取决于能否以最低的风险管控成本获得最高的保障程度,此外还应当 考虑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否与项目的整体目标相一致,其实际操作性、实施的有 效性是否合理。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上述五个步骤来识别、衡量、评价和控制风险,从而使经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损失降到最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广泛应用于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中,其中信用风险的控制是最重要的模块。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使商业银行和借款人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风险程度,通过判断各自的风险偏好,更好地进行贷款匹配,使借贷双方都能规避信用风险。在科技小微企业的信用管理中,风险管理始终是信用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科技型小微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如高收益高风险、技术依赖相对明显的风险特征, 如风险管理的方法应该更具体,例如在风险识别阶段更加注重科技小微企业的技
术是否过时。
2.2.2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因于上世纪 30 年代提出的, 即提倡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委托代理的本质是基于双方的合同方为另一方支付服务行为。这一理论认为,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由他们的个人利益行为,导致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行为之间的不一致,从而导致委托代理风险的产生。委托代理风险可能会使委托人或代理人的利益受到负面影响,阻碍双方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委托代理理论的前提为两个假设:一是,代理人与委托人均为经济人,但经济利益可能不同,故会相互冲突,由于利益关系冲突,代理人倾向于利用委托资源创造个人利益;其二,由于代理人与委托人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将产生利益冲突,两方很容易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法;若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冲突,代理人倾向于利用信息优势侵害委托人利益。
中国商业银行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委托代理经营制度。股东大会作为商业银行的一级负责人,委托董事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负责。董事会作为主要代理人,开展银行的经营活动,完成各项业绩指标。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过程,一级代理通常是行长。从本质上讲,一级委托代理关系存在于股权持有者和银行资产的管理者之间,二者的利益目标并不一致。资产管理者,如总部的行长,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可能会偏离银行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从而形成利益冲突。同样,在第二层以下的委托代理关系,亦存在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冲突。在科技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中,也存在着同样的情况:一方面,受托方应尽职尽责地完成信贷业务的各项指标和考核,以获得委托人的最大收益。另一方面,代理人通过寻找可能获得额外报酬,逆向选择和其他行为,比如减少对小型和微型科技企业的信贷检查,为他们放松审批政策而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这就增加了信用风险的可能性。
2.2.3内部控制理论
对于内部控制理论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分别来自于是 1992 年的 COSO 报告和 1998 年的巴塞尔协议。前者认为内部控制是这样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者是高层管理人员,企业的最终极的目的是经营稳定和财务报表不弄虚作假,方式是在企业内部讨论中形成切实可行的相关规则和条例等。按照这个层面的理解,商业银行应该在该理论的指导之下,形成相关的管理条例、程序和做法,并将重点放在贷款前、期间和之后的风险预防和控制上,以便以最低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后者认为内部控制是为了达成某些目的,这些目的包括提高业务的效率和效力、形成不弄虚作假的财务报告以及在开展业务时遵守相关法律。按照这个层面的理解,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工作中应该重点关注对风险的管控,这可以通过在贷款的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工作来实现。在发放信贷之前,银行应该要求专业人员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必要的识别和预测,以保证切断一切风险发生的来源;在发放信贷期间,银行应该做好审查工作,按时更新资金被用于何处,以保证发放的信贷资金没有被转用于其他目的;在发放信贷之后,银行应该及时掌握接受信贷的公司的情况,比如公司的业务是否开展良好,信贷的抵押品是否完好,信贷的担保人是否可靠,以及公司偿还信贷的能力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信贷风险的有效管控。
2.2.4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是指企业的发展与成长的动态轨迹,理论旨在研究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的不同的适应其特点、并能够推进其发展的组织架构形式,从而使得企业可以在每个生命周期内都能发挥其特色优势以延长生命周期, 实现可持续发展。
图 2-1 企业生命周期
从商业银行授信角度分析,其所面对的每一家公司客户也都会经历生命周期的过程,其中处于孕育期和初生期的客户,一般自身积累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 发展不确定性较大,是商业银行应该回避或者审慎进入的对象;处于发展期的客户,一般成长性较好,但也面临着过度扩张的风险,商业银行会择优作选择性介入;处于成熟期的客户,一般经营比较稳健,是商业银行较为青睐的合作对象, 但发展后期可能也会存在转型升级的压力,值得银行关注;处于衰退期的客户, 商业银行往往会选择提前退出以规避信用风险。因此,正确分析客户所处的生命周期,选择在恰当的客户生命周期阶段介入和退出授信合作,就成为了商业银行客户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2.3信用评级基本理论(Basic theory of credit rating)
2.3.1信用评级体系的界定
信用评级体系的主要内容有评价制度、评价方法、评价流程、评价组织,这些内容相互结合,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整体的风险评价体系。银行的信用评级体系是否健全,就要看是否有健全的评价组织结构,是否有合理的评价制度,是否有与实际贴合的评价方法,是否有规范的评价,如果满足了这些条件,并且在其他方面都完善了,银行的信用评级体系才算是得到有效的优化。要对每个环节精心考虑,不能有遗漏的地方,这样风险评价才能正常进行。但在这个信用评级体系里,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信用评级指标。该指标的合理设计,才能保证对企业的信用风险水平准确评估,为银行是否为企业提供发放贷款有力的数据指标支撑。
2.3.2信用评级的基本要素
信用评级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1)评价对象
从宏观角度出发,信贷评价的主要对象逐渐多元化。但其中最主要的方式是企业客户信用评级。往往企业客户信用评级中,独立经营的企业法人或者其实际控制人是评级的对象。评价过程主要是对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利润水平、偿债能力以及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分析,根据这些指标得出企业的信贷等级。
(2)信贷等级和评级符号
具有国际权威的信贷评级机构, 有标普( Standard & Poor's ) 和穆迪
(Moody's)。不同的信贷评级机构具有不同的评级规则,评估方法也就不同。信贷评级指标会选择用符号或数字来代表,或者用数字与符号相结合来表示。运用不一样的方法来对企业的还款能力、违约风险进行评估,最后得出风险评估结果。在对信贷级别进行划分时,由于不同的评价体系的表现内容不同,故存在很大差异,等级及评级符号代表的含义也有很大的差别。如图表 2-2 和表 2-3,列出了标普的评级符号以及结果解释。本文会根据文中的信贷级别,建立对应的评语集。
级别评定
表 2-2 标准普尔短期债券评级符号
A-1偿债能力较强,标普最高评级。偿还债务的能力极强,可另加+号。
A-2偿债能力较好。但相对于最高评级,偿债能力较易受外在环境波动等不利影响。
A-3能够足额偿还债务。若经济条件等外在因素恶化,其偿债能力显著减弱。
偿还债务能力脆弱,具有较高投机成分。仍有能力偿还债务,但存在持续的重大
B
不稳定因素可能会令其无法偿还债务。
C存在违约可能,须倚赖良好的商业、金融或经济等外部条件才具备偿债能力。处
SD/D
于受监察期间,监管机构有权审定某一债务优先权。
预计债务到期无法按期偿还债务时,宽限期未满,标普会给予 D 评级。当有选择地进行债务违约时,标普会给予 SD 评级(选择性违约)。
表 2-3 标准普尔的长期债券评级符号
级别评定
AAA最高评级。偿还债务能力极强。
AA偿债能力很强,与最高评级差别很小。
A偿债能力较强,但相对于上一等级,偿债能力较易受不利的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
BBB暂具有足够偿债能力,但偿债能力将受到恶劣的外部环境的影响。
相对于 B 级及以下,违约的可能性最低。但持续的重大不稳定情况可能令其没有足够能力
BB B CCC CC
SD/D
偿还债务。
目前仍有能力偿还债务,违约可能性较 BB 级高,但恶劣外部环境可能削弱偿债能力和意愿。
目前有可能违约,须倚赖良好的外部条件才有能力偿还债务。如果外部条件恶化,则可能 会违约。
违约的可能性较高。由于其财务状况,目前正在受监察。在受监察期内,监管机构有权审 定某一债务较其它债务有优先偿付权。
当债务到期而发债人未能按期偿还债务时,纵使宽限期未满,标普亦会给予 D 评级,除非标准普尔相信债款可于宽限期内清还。当有选择地对某些或某类债务违约时,标普会给予 SD 评级(选择性违约)
NP未获得评级。
(3)评价指标
信用评级指标是衡量评价目标风险大小的因素,按性质划分,包括定量指标以及定性指标,通常还款能力的评定一般是定量指标,即财务指标,而对还款意愿的评定则是定性指标,即非财务指标。信贷评价指标的选择十分重要,其支撑评判依据的合理性,同时也决定评价模型的准确性。所以,必须要坚持客观和全面性等原则。国内主要的评级机构有:联合信用、大公国际、中诚信国际、上海新世纪等评级机构。中诚信是从非财务指标和财务指标两个要素综合分析。其中财务指标考虑了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现金营运等能力,非财务指标则主要区域风险、市场环境、信贷机构等方面,该机构的评估指标更加全面,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本文在选择指标上,参考中诚信的方法,同时也在 B 银行的自身的情况上,进行调整和创新。
2.3.3评价方法
在选择好适合的指标之后,要对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就要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商业银行长期使用的信用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模型法;二是专家打分法;三是专家判断法等。专家判断法是历史最久的一种方法,在信贷评级的初始阶段兴起,在进行评价时,选出经验最丰富的专家用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全面的评价,它是归为定性的评价方法。它所具备的优点是方便灵活可操作强,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结论太具有主观性;后面,评级机构又研究出了打分法,根据选用的评价指标,对企业的各项要素进行分析,在根据分析结果进行打分,得出评价结果,这是将定量、与定性结合在一起的方法。接着就是模型法,依靠着大数据的发展产生,它是根据评价对象的数据为基础,构建概率模型,将评价对象的历史数据输入,最后得出结果。这种方法很多银行都在用,使用范围最普遍。
2.3.4评价模型
评价结果就是在对选取的评价指标运用评级方法对其进行评估,得出评估结果,然后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风险等级。这个风险评级结果是企业贷款审批的重要参考依据,可以更好的评判企业的还款能力与违约风险等级。
信用评级方法与模型是运用金融财务知识理论,对贷款企业的信用情况进行评价,是信用评级的核心,将被应用于信用评级的整个过程。随着中、小型企业信用风险不断复杂多元化,金融市场不断优化,评级模型持续发展,从最初的定性指标分析发展到用定量方法用模型来分析统计。
(1)专家打分法
这是最初运用的评价方法,也是代表性的定性评级。主要步骤如下:一是挑选合理的评价指标,构建等级表,列出对应等级的标准分值;二是根据等级表, 通过专家为对应指标打分,分值与评价对象对应;三是计算每个指标的分数并赋予权重,得出最后的结果。由于行业的重点指标不同,常用的评价方法可分为4C、LAPP、5W、5P、5C。其中,5C 即经营环境(Condition)、抵押物情况(Colateral)、借款人品格(Character)、企业经营能力(Capacity)、资本水平(Capital)。相关的专家对 5C 的几个方面进行打分,最后得出的分值在进行信贷等级划分。
(2)财务指标分析法
财务指标分析法,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在定量分析领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种方法的有点就是比较简单,本身银行在前期的调查阶段就会收取企业的
财务报表,银行根据获取的财务数据久可以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还款能力、现金运营能力进行分析判断。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方便简洁,但该方法主要能获取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但对企业的经营情况却没有准确的数据做支撑,然后专家研究认为,科技小微企业的经营能力是判断信用风险的最关键因素,以及与管理者相关的定性指标。
(3)人工智能模型
上世纪 90 年代,人工智能技术被广泛的运用。主要的人工智能模型有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决策树模型、遗传算法。
(4)综合评价模型
综合评价模型是在模糊数理的基础上把定性指标转变为了定量指标进行评价。这种方法具备的特点是结果明确,能够准确把一些之前不能够量化的指标进行量化评价。对于企业信用评级,大多数指标可以分层,同时每个层次又有不同的因素,既有定性指标也有定量指标。可以分为以下四步进行,第一步是对评价因素进行确定,第二步是对分级标准进行划分,第三步是确定各因素归属于哪个评价等级,最后,根据建立的关系矩阵计算各指标权重在进行总体评价。
综上所述,研究企业客户信用风险需要从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方面考虑,定性数据有一定的主观性,而且 B 银行的数据样本数量相对较少,数据本身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就有所偏倚。因此,本文决定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构建 B 银行中型民营企业客户信用评级体系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