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毕业设计
论文选题
关于我们
管理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金融证券论文
法学论文
计算机论文
MBA硕士论文
艺术论文
财税论文
公共关系论文
理学论文
工学论文

经济统计学论文摘要--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统计分析与比较研究

2025-05-14 11:15 197 浏览

  摘 要

  农业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工程。西南地区(本文界定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和西藏五省区市)山地与高原交织、民族与文化多样、经济发展水平梯度显著,是检验我国区域差异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成效的重要样本。基于1998—2023年面板数据,本文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分析框架,从“农业劳动者现代化—农业生产资料现代化—农业生产组织现代化—农业经营制度现代化”四维度构建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体系,综合运用熵权‑TOPSIS、Malmquist 指数、ArcGIS 空间分析、空间马尔科夫链、多期 DID 与系统 GMM 等计量与空间统计方法,对西南五省(区、市)及其内部 45 个地级行政单元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时空演进规律与影响机制进行系统比较研究。研究发现:(1)1998—2023 年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年均提升 3.17%,但内部差距呈“N”型波动;川渝盆地先发—云贵高原追赶—藏区后发的分化格局依旧显著。(2)空间演化上,农业现代化高水平集聚区由点状分布转向川渝走廊、滇中经济圈和黔中城市群带状扩散,低水平区域则在横断山脉和藏东南高海拔区形成持续锁定。(3)影响因素层面,农业绿色生产率、财政支农力度与农地流转率在 1% 水平上显著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而地形起伏度、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及交通基础设施制约作用显著。进一步的异质性检验表明,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显著缩小了省际差距,但对高海拔少数民族地区的带动效应仍有局限。本文的创新贡献在于:(i)首次基于高频跨期面板与地市级尺度刻画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时空演进全景;(ii)将自然地理“高程—坡度—坡向”三维栅格数据融入农业现代化测度,实现地形约束情景下的效率评价;(iii)从生产力‑生产关系视角提出西南地区差异化农业现代化路径,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政策参考。

  关键词 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时空演进;区域比较;空间计量

  提纲框架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西南地区在全国农业版图中的战略地位

    1.1.2 推进区域农业现代化的现实与理论价值

  1.2 文献综述与评述

    1.2.1 农业现代化概念、测度与评价研究

    1.2.2 国内外农业现代化区域差异与比较研究

    1.2.3 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相关研究进展

    1.2.4 现有研究不足与本文定位

  1.3 研究思路、内容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2 论文结构安排

    1.3.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 主要创新点与研究局限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可能局限与应对措施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对农业现代化的启示

  2.2 区域经济学与空间计量学相关理论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的时代发展

经济统计学论文摘要
相关内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