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浏览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数字货币发展演进
1.1.2 跨境流通趋势与挑战
1.1.3 宏观审慎管理的必要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际数字货币跨境监管实践
1.2.2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研究进展
1.2.3 现有研究不足与创新点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数字货币跨境流通相关理论
2.1.1 币值锚定与支付清算理论
2.1.2 国际资本流动与汇率机制
2.1.3 金融稳定与系统性风险理论
2.2 宏观审慎管理理论
2.2.1 逆周期资本缓冲理论
2.2.2 系统重要性机构监管理论
2.2.3 流动性覆盖率与净稳定资金比率
2.3 文献评述
2.3.1 跨境数字货币流通研究综述
2.3.2 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研究综述
2.3.3 本文研究定位
第三章 数字货币跨境流通的风险识别
3.1 市场风险
3.1.1 汇率波动风险
3.1.2 价格发现失真风险
3.2 流动性风险
3.2.1 资产流动性不足风险
3.2.2 资本外流冲击风险
3.3 操作与技术风险
3.3.1 智能合约与清算环节风险
3.3.2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风险
3.4 监管套利与法律风险
3.4.1 监管套利路径
3.4.2 法律制度差异风险
第四章 宏观审慎管理框架设计
4.1 管理目标与原则
4.1.1 稳定币值与维护金融稳定
4.1.2 促进跨境支付效率与合规性
4.1.3 保持政策协调与灵活性
4.2 监管主体与协同机制
4.2.1 中央银行的宏观审慎职能
4.2.2 财政部与外汇管理局协同机制
4.2.3 国际监管合作与信息共享
4.3 风险监测与预警体系
4.3.1 指标体系构建
4.3.1.1 跨境流量指标
4.3.1.2 价格波动指标
4.3.1.3 流动性指标
4.3.2 数据采集与治理
4.3.3 多层次预警模型
4.4 审慎政策工具箱
4.4.1 逆周期资本缓冲工具
4.4.2 杠杆率与净稳定资金比率要求
4.4.3 交易对手集中度限制
4.4.4 风险权重与资本要求调整
4.5 应急处置与冲击缓释
4.5.1 紧急干预机制
4.5.2 流动性支持与临时措施
4.5.3 市场沟通与舆情管理
第五章 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
5.1 案例选择与背景介绍
5.1.1 稳定币在东南亚跨境应用案例
5.1.2 数字人民幣试点跨境场景
5.2 实证方法与指标设定
5.2.1 面板数据模型
5.2.2 风险缓释效果评估指标
5.3 框架应用效果分析
5.3.1 资本缓冲与稳定性检验
5.3.2 流动性风险变化分析
5.3.3 监管协同效应评估
第六章 政策建议
6.1 完善国内宏观审慎制度
6.1.1 明确数字货币监管边界
6.1.2 优化资本与流动性要求
6.2 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
6.2.1 推动多边监管对话
6.2.2 建立跨境监管沙盒
6.3 促进技术与合规并重
6.3.1 加强数据治理与标准制定
6.3.2 推动区块链可追溯性建设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7.2.1 数据与模型局限
7.2.2 后续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