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毕业设计
论文选题
关于我们
管理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金融证券论文
法学论文
计算机论文
MBA硕士论文
艺术论文
财税论文
公共关系论文
理学论文
工学论文

元认知训练对高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监控能力的提升研究

2025-05-11 22:30 8 浏览

  元认知训练对高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监控能力的提升研究

  摘要

    在“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习者的自我监控与反思能力被置于核心地位。数学学科概念抽象、逻辑链条长,更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元认知监控。已有研究虽证实元认知训练(Metacognitive Training, MT)能提升学习者的计划、监控、评价策略,但在高中数学领域,针对“监控”维度的系统干预仍较薄弱。本文以188 名高二学生为样本,通过为期十二周的元认知训练实验,探讨训练对数学学习监控能力、学业成绩及学习动机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实验组学生在监控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且提升幅度大于计划与评价维度;②实验组期末数学成绩较对照组显著提高(提升 7.8 分,p<0.01);③监控能力对数学成绩与内部动机均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研究建议将元认知训练常态化嵌入高中数学课堂,并借助数字化工具推送“即时监控提示”,以巩固训练成效。

  关键词:元认知训练;数学学习监控;自主学习;高中生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核心素养导向”将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视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环节。数学学科的学习过程伴随大量推理与策略选择,学生若能及时监控解题偏差、调整解题路径,方可实现深层理解。然而,传统教学更关注知识传授,对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监控”指导不足,导致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常陷入机械演算与低效反复。基于此,本研究设计系统化的元认知训练方案,期望检验其在提升高中生数学学习监控能力方面的有效性。

  1.2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将自我调节学习理论与元认知双成分模型引入高中数学领域,丰富了元认知训练在学科情境中的应用研究。

  实践意义:为高中数学教师提供可操作的元认知训练范式,推动课堂教学由“传授答案”向“外显思维过程”转变,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品质。

  1.3 研究问题

  (1)元认知训练能否显著提升高中生数学学习监控能力?

  (2)该训练是否对数学成绩与学习动机产生迁移效应?

  (3)训练实施过程中,哪些策略对监控能力提升最具效能?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自我调节学习理论

    Zimmerman 提出的三阶段模型指出,学习监控处于“执行阶段”核心,可及时调节策略并纠正偏差。数学问题解决若缺乏监控,易陷入盲算或重复性错误。

  2.2 元认知双成分模型

    Flavell 将元认知划分为元认知知识与元认知体验;Azevedo 强调“监控—调节”耦合的重要性。监控是感知学习状态,调节是基于监控结果的策略调整。

  2.3 数学问题解决框架

    Schoenfeld 提出的“理解—探索—计划—执行—回顾”五阶段模型,为在各环节嵌入监控提供了操作指引。

  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国外研究多聚焦大学或在线学习情境,高中数学领域有关“监控训练”的量化证据有限。国内研究偏重元认知知识宣讲,缺少对即时监控策略的干预与测评。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与分组

    选取某省重点高中高二年级四个自然班共 188 名学生,以班级为单位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 94 人。前测数学成绩与性别比例差异均不显著。

  3.2 元认知训练方案

  诊断激活阶段(第1周):引导学生认识元认知概念,填写《学习监控自评表》,描绘个人监控薄弱点。

  策略示范阶段(第2—3周):教师通过“示例题+自言自语”方式展示预测难点、监控偏差、即时纠错过程。

  协同实践阶段(第4—7周):学生两人一组互为“监控伙伴”,利用《同伴监控记录卡》记录并反馈对方的监控行为。

  个体迁移阶段(第8—11周):学生独立使用《计划—监控—反思学习日志》,并通过学习平台接收即时监控提示。

  反思固化阶段(第12周):课堂汇报优秀监控案例,教师引导归纳并形成《个人监控清单》。

  3.3 测量工具

  《数学学习监控量表》(计划、监控、评价三维度,Cronbach α=0.91);

  数学期中、期末成绩(校级统一命题);

  《数学学习动机问卷》(修订版,α=0.87);

  半结构化访谈提纲(验证训练体验与策略迁移)。

  3.4 数据处理

    采用 SPSS 28.0 进行描述性统计、协方差分析;利用 AMOS 24.0 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访谈文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归类策略使用特征。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学习监控能力变化

    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后测“监控”维度均值为 3.84(满分 5 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3.27(F=21.36,p<0.001);效应量 d=0.68,属中等偏大效应。计划、评价维度亦有提升,但幅度低于监控维度。

  4.2 数学成绩与动机迁移

    在控制前测成绩后,实验组期末数学均分提高 7.8 分,对照组仅提高 2.9 分(F=9.74,p<0.01),说明监控训练对学业表现具有正向迁移。实验组内部动机显著上升(ΔM=0.41,p<0.05),外部动机变化不显著。

  4.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监控能力对数学成绩的直接效应 β=0.46,对内部动机的直接效应 β=0.35,监控在“训练—成绩”与“训练—动机”路径中分别发挥 43% 和 38% 的中介效应,模型拟合优良(CFI=0.94,RMSEA=0.048)。

  4.4 访谈结果

    85% 的受访学生认为“自言自语”帮助他们及时发现解题偏差;75% 的学生将“同伴监控记录”视为最具启发性的工具;部分学生反馈“个人监控清单”有效避免了低级运算错误。

  第五章 讨论

  5.1 监控优先提升的实证佐证

    训练以“监控策略”显性化为核心,效果显著优于单纯的“元认知知识宣讲”,与 Azevedo 关于“监控—调节耦合”的观点一致。

  5.2 对成绩提升的作用机制

    学生通过即时监控发现并修正错误,减少盲目重复演算,解题效率与正确率随之提升,从而反映到期末成绩增长。

  5.3 内部动机的增强

    监控能力的提升带来掌控感与胜任感,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这与自我决定理论关于“效能感—动机”链条的解释一致。

  5.4 训练可持续性问题

    进入个体迁移阶段后,部分学生日志反思流于形式,提示需借助数字化工具持续推送监控提示与数据反馈,以巩固训练效果。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系统化元认知训练能显著提升高中生数学学习监控能力,且提升幅度大于计划、评价维度。

  监控能力的提升对数学成绩与内部动机均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并在二者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自言自语示范”“同伴监控记录”“个人监控清单”是最具效能的训练策略。

  6.2 教学建议

  (1)课堂示范外显化:教师在板演示例中持续“自言自语”,让学生直观感受监控流程。

  (2)同伴互助常态化:构建“监控伙伴”制度,培养学生互评与即时反馈意识。

  (3)数字化支持精准化:利用学习平台推送“监控提示插件”,实时捕捉学生演算偏差并推送纠错建议。

  (4)教师专业发展:加强元认知策略教学培训,形成校本资源库与案例库。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样本来源单一,需扩大到不同地区与层次学校;监控量表依赖自陈,后续可结合眼动、脑电等客观指标;未来研究可探讨人工智能自适应推送与监控策略精准匹配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元认知训练对高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监控能力的提升研究
相关内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