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毕业设计
论文选题
关于我们
管理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金融证券论文
法学论文
计算机论文
MBA硕士论文
艺术论文
财税论文
公共关系论文
理学论文
工学论文

文化造点论文提纲,典型治理论文,村庄治理论文,剧场理论论文提纲

2022-11-07 11:59 997 浏览

文化造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庄治理 ——基于浙东X村的实地调研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强政绩导向的地方政府倾向于通过打造示范村的方式来推动乡村建设。以往学界尝试从政府创新行为、政府经营逻辑、亮点工程与典型治理等视角对这种造点现象进行解释。而本文基于X村文化造点的经验,提出从村庄本位视角来分析造点的运作过程,了解政府、村集体和村民不同主体的动力机制。研究发现在文化造点的治理逻辑下,村集体成为政府的治理工具,村庄成为政绩展演场。本研究遵循“经验-理论-反思经验”的逻辑,采用深度访谈法和参与观察法收集第一手田野资料,运用国家社会关系理论和剧场理论分析文化造点的过程、动力机制和对村庄治理的影响。X村文化造点大致经过“主角选定”、“后台搭建”和“前台展演”三个过程。政府出于体制内的政治、绩效和经济激励确定文化造点路径;村集体出于经济、政治和社会多方面奖励实施文化造点项目;村民基于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对文化造点予以配合。研究表明文化造点虽然发挥了文化本身的引导和整合作用,造点却使文化建设陷入了工具化和悬浮化困境,并且降低了村庄治理效能,打破了村庄治理中政府、村集体和村民的三者平衡。造点是一种操作化的典型,它虽然可以降低治理成本、促使政治社会化和社会动员,但典型无论作为治理技术还是治理对象都可能走向异化,典型治理面临路径依赖、典型“盆景化”、治理内卷化等问题。X村经验表明以打造示范村的方式进行文化建设、村庄治理与乡村振兴,示范村并不能成为以点带面的典型。经验启发乡村振兴需要适度推进,乡村文化建设需要激发村庄内生性力量,村庄治理需要厘清村庄自治的边界,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地位。从长远看,乡村振兴和村庄治理的核心是建构以村集体为主体、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村庄治理共同体,实现村庄善治,推动农村治理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文化造点;典型治理;村庄治理;剧场理论;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基础

        1.2.1 基层造点行为研究

        1.2.2 乡村文化治理

        1.2.3 村庄治理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设计

        1.3.1 理论资源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2 田野概况

    2.1 基本概况

        2.1.1 社会基础

        2.1.2 经济基础

    2.2 治理概况

        2.2.1 治理主体:中间阶层

        2.2.2 治理样态:发展型治理

        2.2.3 治理目标:培育出村庄公共精神

3 文化造点的实践

    3.1 主角选定

        3.1.1 集体经济能力

        3.1.2 政治资源和素养

        3.1.3 组织和动员能力

    3.2 后台布置

        3.2.1 物质空间打造

        3.2.2 文化活动引入

        3.2.3 文化精英链接

    3.3 前台展演

        3.3.1 权威认证

        3.3.2 媒体宣传

        3.3.3 庆祝推广

4 文化造点的动力机制

    4.1 政府:政绩导向的多元激励

        4.1.1 政治激励

        4.1.2 绩效激励

        4.1.3 财政激励

    4.2 村集体:经营面向的多重激励

        4.2.1 经济激励

        4.2.2 政治激励

        4.2.3 社会激励

    4.3 村民:需求导向的双激励

5 文化造点对村庄治理的影响

    5.1 文化造点方式的影响

        5.1.1 文化本身的功能

        5.1.2 文化建设困境

        5.1.3 小结

    5.2 造点对村庄治理效能的影响

        5.2.1 治理目标的异化

        5.2.2 治理效率的内卷

        5.2.3 治理能力的弱化

    5.3 造点对村庄治理主体的影响

        5.3.1 政府行政权力扩大

        5.3.2 村庄自治权利萎缩

        5.3.3 农民主体性缺失

6 结论和讨论

    6.1 对典型治理的讨论

    6.2 反思文化造点实践

        6.2.1 找回文化:文化建设的本土性

        6.2.2 找回乡村:乡村振兴的适度性

        6.2.3 找回集体:村庄自治的边界性

        6.2.4 找回农民:农民的主体性地位

    6.3 构建村庄治理共同体

参考文献


[1]村社包干:资源下乡背景下村级公共品供给的有效路径——基于对广西星村的经验考察[J]. 望超凡.  农村经济. 2021(10)

[2]制度设置、权责分配与运行逻辑:对当前两类驻村干部制度的比较[J]. 余练.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3]“组织式创建”下的村庄典型治理及其影响——以豫西L村铁姑娘队建设为例[J]. 王子阳.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21(04)

[4]村级治理行政化形成机制、治理绩效及路径重构[J]. 刘丽娟.  湖北社会科学. 2021(07)

[5]村庄公共性再造:乡村文化治理的实践逻辑——基于福建省晋江市S村移风易俗的实证分析[J]. 李永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6]转型期乡村文化治理的行动逻辑[J]. 杜鹏.  求实. 2021(02)

[7]县域治理中的领导注意力分配[J]. 陈辉.  求索. 2021(01)

[8]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共同体的再造[J]. 朱志平,朱慧劼.  江苏社会科学. 2020(06)

[9]“科级天花板”:县域治理视角下的基层官员晋升问题[J]. 陈家建,赵阳.  开放时代. 2020(05)

[10]“经营村庄”:项目进村背景下的乡镇政府行为研究[J]. 李祖佩,钟涨宝.  政治学研究. 2020(03)


文化造点论文提纲 典型治理论文 村庄治理论文 剧场理论论文提纲
相关内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