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毕业设计
论文选题
关于我们
管理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金融证券论文
法学论文
计算机论文
MBA硕士论文
艺术论文
财税论文
公共关系论文
理学论文
工学论文

中国梦论文提纲,美国华文小说,内涵,解析论文提纲

2022-11-03 16:13 645 浏览

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华文小说中“中国梦”书写研究


摘要:美国华文小说是书写和展现海外华人“中国梦”的一处重要路径。本文立足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美华小说文本,基于“中国梦”理论内涵,探索并解析作品中凝聚的“中国梦”题材类型、阶段性特色与拓展向度。美国华文创作者对“中国梦”主题的表达,一方面展现不同“身份共同体”的代际书写特色,一方面表现清晰的时代特色。“民族振兴”意识虽沉淀于美华小说中,但折射出一定的阶段性与差异性。它由最初局限于中华观的民族意识,逐步转化为具备全球化视野的“世界意识”,进而在新世纪具体化为以文化自信为基点的平等自信的民族观念;“国家富强”愿景在20世纪70年代的“留学生文学”中得以彰显,创作者群体从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双向视角,以昂扬奋进的文学实绩,传达对中国富强的迫切期待;近六十年美华文学发展中,作家侧重于对“个人幸福梦”的小说聚焦,并以“美国梦”的实现与破灭为参照,记录个体追求幸福的心路;21世纪以来的美华小说在专注“中国故事”的同时,更重视“中国经验”的世界意义,创作者从古典抒情的美学传统里,构筑“文化自信梦”的书写场域,以诗词建构空间,从空间刻画人物。美国华文小说作品中包含的主题及意蕴,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文化自信”等内涵存在本质上的相通性。借助“中国梦”视角,美华小说作品中蕴含的关于民族、国家、人民、文化等内容得以阐释,焕发出新的活力,彰显出新的文学价值。此外,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美华小说对“中国梦”思想理论的文学诠释和表达受时代制约,研究者需进一步分析和厘清二者间的差异性。总体而言,对于“中国梦”书写,美国华文作家表现出一定的创作实绩,但还需丰富、细化、延展对海外华人“中国梦”的表达。 

关键词:

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华文小说中“中国梦”书写研究


摘要:美国华文小说是书写和展现海外华人“中国梦”的一处重要路径。本文立足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美华小说文本,基于“中国梦”理论内涵,探索并解析作品中凝聚的“中国梦”题材类型、阶段性特色与拓展向度。美国华文创作者对“中国梦”主题的表达,一方面展现不同“身份共同体”的代际书写特色,一方面表现清晰的时代特色。“民族振兴”意识虽沉淀于美华小说中,但折射出一定的阶段性与差异性。它由最初局限于中华观的民族意识,逐步转化为具备全球化视野的“世界意识”,进而在新世纪具体化为以文化自信为基点的平等自信的民族观念;“国家富强”愿景在20世纪70年代的“留学生文学”中得以彰显,创作者群体从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双向视角,以昂扬奋进的文学实绩,传达对中国富强的迫切期待;近六十年美华文学发展中,作家侧重于对“个人幸福梦”的小说聚焦,并以“美国梦”的实现与破灭为参照,记录个体追求幸福的心路;21世纪以来的美华小说在专注“中国故事”的同时,更重视“中国经验”的世界意义,创作者从古典抒情的美学传统里,构筑“文化自信梦”的书写场域,以诗词建构空间,从空间刻画人物。美国华文小说作品中包含的主题及意蕴,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文化自信”等内涵存在本质上的相通性。借助“中国梦”视角,美华小说作品中蕴含的关于民族、国家、人民、文化等内容得以阐释,焕发出新的活力,彰显出新的文学价值。此外,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美华小说对“中国梦”思想理论的文学诠释和表达受时代制约,研究者需进一步分析和厘清二者间的差异性。总体而言,对于“中国梦”书写,美国华文作家表现出一定的创作实绩,但还需丰富、细化、延展对海外华人“中国梦”的表达。 

关键词:“中国梦”;美国华文小说;内涵;解析;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1.3 研究方法与路径

    1.4 研究理论依据

    1.5 相关概念界定

    1.6 研究对象的选取

2 “民族振兴梦”的文学流转

    2.1 集体“失根”与个人觉醒

        2.1.1 50 、60 年代的集体“失根”

        2.1.2 70 年代的个人觉醒

    2.2 世界意识与平等自信的民族观

        2.2.1 80 年代以来的世界意识

        2.2.2 21 世纪平等自信的民族观

3 “国家富强梦”的两极展现

    3.1 台湾留学生文学中的“苦难中国”

        3.1.1 个人苦难

        3.1.2 家园再现

    3.2 “美国梦”生长

        3.2.1 改革开放与新移民潮

        3.2.2 新移民的“美国梦”

    3.3 “中国梦”的新世纪形态

        3.3.1 重构家国历史

        3.3.2 聚焦现实问题

4 “人民幸福梦”中的中美视野

    4.1 留学生群体的现实愿景

        4.1.1 “个人幸福梦”的破灭

        4.1.2 “个人幸福梦”的实现

    4.2 “中国故事”的年代书写

        4.2.1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幸福梦

        4.2.2 新世纪的个体心灵成长书写

5 寻归中国古典美学的“文化自信梦”

    5.1 诗意的营造

        5.1.1 意境的抒情性

        5.1.2 诗词引用与化用

    5.2 人物的审美

        5.2.1 女性空间里的女性

        5.2.2 民间的“智者”

结论

参考文献


[1]关于文化自信的三个重要理论问题[J]. 侯衍社,刘培胜.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8(06)

[2]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J]. 雒树刚.  毛泽东研究. 2018(06)

[3]西方国家如何通过文化殖民掌控他国[J]. 陈曙光,李娟仙.  红旗文稿. 2017(17)

[4]1965年后美国对华移民政策与中国大陆新移民研究[J]. 常夷.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4)

[5]文学史中的“寻根”[J]. 韩少功,李建立.  南方文坛. 2007(04)

[6]霍克海默尔的晚期哲学思想[J]. H.贡尼,R.林古特,任立.  哲学译丛. 1990(0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1.3 研究方法与路径

    1.4 研究理论依据

    1.5 相关概念界定

    1.6 研究对象的选取

2 “民族振兴梦”的文学流转

    2.1 集体“失根”与个人觉醒

        2.1.1 50 、60 年代的集体“失根”

        2.1.2 70 年代的个人觉醒

    2.2 世界意识与平等自信的民族观

        2.2.1 80 年代以来的世界意识

        2.2.2 21 世纪平等自信的民族观

3 “国家富强梦”的两极展现

    3.1 台湾留学生文学中的“苦难中国”

        3.1.1 个人苦难

        3.1.2 家园再现

    3.2 “美国梦”生长

        3.2.1 改革开放与新移民潮

        3.2.2 新移民的“美国梦”

    3.3 “中国梦”的新世纪形态

        3.3.1 重构家国历史

        3.3.2 聚焦现实问题

4 “人民幸福梦”中的中美视野

    4.1 留学生群体的现实愿景

        4.1.1 “个人幸福梦”的破灭

        4.1.2 “个人幸福梦”的实现

    4.2 “中国故事”的年代书写

        4.2.1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幸福梦

        4.2.2 新世纪的个体心灵成长书写

5 寻归中国古典美学的“文化自信梦”

    5.1 诗意的营造

        5.1.1 意境的抒情性

        5.1.2 诗词引用与化用

    5.2 人物的审美

        5.2.1 女性空间里的女性

        5.2.2 民间的“智者”

结论

参考文献


[1]关于文化自信的三个重要理论问题[J]. 侯衍社,刘培胜.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8(06)

[2]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J]. 雒树刚.  毛泽东研究. 2018(06)

[3]西方国家如何通过文化殖民掌控他国[J]. 陈曙光,李娟仙.  红旗文稿. 2017(17)

[4]1965年后美国对华移民政策与中国大陆新移民研究[J]. 常夷.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4)

[5]文学史中的“寻根”[J]. 韩少功,李建立.  南方文坛. 2007(04)

[6]霍克海默尔的晚期哲学思想[J]. H.贡尼,R.林古特,任立.  哲学译丛. 1990(01)


中国梦论文提纲 美国华文小说 内涵 解析论文提纲
相关内容
相关推荐